“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主,崇尚自然 。《道德经》中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以自然为师 。老子敏于观察,富于想象,他的人生智慧,很多也是来自他对自然的体悟,譬如水的特性,老子就有非常深切的体悟,多处以水为喻,引证人生的大道理 。



“上善若水”,上德之人,像水一样 。上德之人是人生的理想,上德之人的修养如何 。老子以上德之人和水相比,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水的三个特性 。


1、水的三个特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水有哪些特性?老子认为,水的特性有三:


一是水能滋养万物,为万物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 。水、空气、阳光,三者缺一不可,天地万物如果没有水的滋养,生命就很难生存持续,但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这种不居功,不争功的精神,是水的特性之一 。


其次,水性柔弱,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盂岡则圆,盂方则方,这种不与万物相争的精神,是水的特性之二 。


再者,众人恶居卑湿垢浊之地,水则不嫌弃,愿意处卑、处下,处众人之所恶,这种精神是水的特性之三 。


水有“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等三个特性,和道的特性很接近,所以老子说:“几于道 。”因为道无、水有,所以水不等于道,但是老子常常道、水并论 。





2、不争,乃天道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就是以水喻道 。道之在天下,无所不在,水之在天下,也是如此 。整个世界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水,水与万物生命的关系,非常重要 。正如道的化生万物,无穷无尽,只是道是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触的抽象存在,水是具体的可见、可听、可触的实物 。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的流行,可左可右,无远弗届,无所不至 。“泛”,原是形容水流泛滥,河川浸溢,老子借以形容大道的流行盛大 。又“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形容大道的作用,而水的特性也是如此 。


老子主张不争、守柔、处下,是从水的特性得到的体悟 。老子告诫世人不要过分追求,好争的人,结果什么都争不到,即使争到了,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带来痛苦与不安,以及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伤害 。


相反的,不争的人,没有人会和他争,由于不争,所以内心平和、快乐,获得真正的幸福 。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3、上善若水,最高明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太脆,其死也祜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七十八章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太刚强、太猛烈的东西,容易被摧毁、被消灭,用刚强和猛烈的手段,也不容易成功 。反之,用柔顺、温和的手段,受到反对的压力最少,最容易成功 。


至于处下的好处,如江河处下,而万流归之,人君处下,而万民归之 。古代国君髙高在上,而自称孤、寡、不谷,这就是以退为进,以下为上的作法 。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就是这个道理 。


古代得道的人,像水一样,“与兮若冬涉川”,形容其立身行事,非常谨慎小心,不敢妄进,就像在冬天涉水,怕不小心就陷入水中 。“涣兮若冰之将释”形容其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好像冰水融解 。“浑兮其若浊”,形容其生活表现,浑骝愚昧,不露锋芒,好像浑浊的大水 。





《道德经》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 。”形容得道的人,恬淡宁静,好像大海一样,寂寥广阔 。有第二十三章:“骤雨不终日 。”强调不是正常的暴雨下不了整天 。来得急,去得快 。一切的人情事理,总是以自然为贵,不要强求,不要妄自作为 。


上善之人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之人处身退让谦下,宅心寂寞深沉,就像水的“处众人之所恶”;博施而不望回报,说话真诚不妄,为政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做事有很有的效率,就像水的“利万物”;行动能掌握很好的时机,该有作为才有作为,不该有作为,就不要有作为,不要一意孤行,勉强表现,就像水的“不争” 。


总之,自然界的一山一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在天地间,永远是学生 。
算命 看相   
 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