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信是什么,什么是“信”呢如何是立信

如果说“善良”是“生而为人之本”,那么“信”则是“立身处世之本”——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连信是什么 。“信”自古有很多解释,归根结底可以理解为“信,诚也”,也就是真心诚意、一诺千金、言出必行等 。

连信是什么,什么是“信”呢如何是立信

文章插图
那么,如何立信呢?立信,也就是在与人相处、为人处世中确立信用、让人信服而任何时候都会深信不疑 。做到立信,不仅是对一个人威望名声的认可,更是对品行的认同 。
连信是什么,什么是“信”呢如何是立信

文章插图
一、立信,首先自己要严于律己,具备真诚实在的良好道德修养 。人无信而不立!人生在世,既是个体,又是社会人,既有独立思维行动方式,又要与很多人打交道,在集体环境中生存发展,尤其这种社会属性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很好地与人相处,让别人愿意和自己持久交往、信任,也就是在相识相处的人之中“立信”,那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对于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对于许下的承诺一定践行,对于约定的各种期限事宜一定落实,对于别人的帮助支持一定心怀感恩,对于以诚相待的人一定投桃报李,对于无法完成的事情如实相告……同时,慎独慎微,“吾日三省吾身”,严格律己,自我回望检查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有误、所做之事是否有错、所待之人是否真诚、逾越规矩是否惭愧、存私误人是否不安……这样,自己常怀律己之心、真诚之意、待人雅量,久而久之,自身内心深处始终涌动的真实、真诚、真心会让交往者真切感受良好,深以为然,“信”自然可以立于人心和天地间 。这种境界如同“宁可人负我,我绝不负人”之意 。古人中有很多诚信的例子,如典型的“尾生抱柱”中尾生宁死履约、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侯赢“北向自刎”等等,都是真诚守信、立信的典范故事 。
连信是什么,什么是“信”呢如何是立信

文章插图
二、立信,还要忠义仁善,拥有大公无私的厚德境界情怀 。中国儒家文化“五常”之“仁义礼智信”中依然也有“信”字,五个要素可以定性为君子行为方式,可见是人很重要的道德修养,而且,“五常”之间既是并列关系,也有彼此相连支撑的逻辑关系:仁善、忠义、谦让、智慧、诚信相互关联、不可或缺 。可见,“信”一定是建立在以善良仁爱为根、以忠诚重义为魂、以智慧恭谨为道的基础上,于言于行中显现出来的真诚实在的信用 。同时,达到“立信”良好的效果,也必定是骨子里大公无私的人,往往顾及别人感受多、心胸开阔、仁善厚德,也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 。这样的人一般道德修养很好,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看淡“贪嗔痴”,自律慎独,本着吃亏是福,甚至为了不负别人而委曲求全……情怀朗然,值得信服,或可做到“信义著于四海”而让人高山仰止 。比如,“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便是忠诚守信的正反例证 。
连信是什么,什么是“信”呢如何是立信

文章插图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人生于世,善良为本、诚信为根 。无论一个人身处何位、从事何职,诚信可以赢取天下;不诚信,却可失却做人信用,将会举步维艰,甚或为人所厌恶 。尤其当今现代化高速发展社会,人与人交流更加广泛,无论什么行业,唯有诚信,才可以长远 。
希望天下所有人都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以心立信,做一个善良仁爱厚德诚信且情怀依依的好人,有益于自己和社会 。
谢谢大家!
【连信是什么,什么是“信”呢如何是立信】2020.7.15夜即草于西安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极乐之乐,乐无能喻 。能如是信,可谓真信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 。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 。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 。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 。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 。极乐之乐,乐无能喻 。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 。)炽盛 。(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 。
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 。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 。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 。)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华化生,长生不死 。体禀男质
,绝无女形 。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 。约器界 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
凡所受用,无不如意 。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 。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 。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 。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 。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 。
功德智慧,宄竟现前 。能如是信,可谓真信 。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 。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 。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
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 。
下手易而成功髙,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若欲研宄,《阿弥陀经》有蒗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 。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
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 。《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 。
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 。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 。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与徐福贤女士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