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

文章插图
大家好,很多朋友不了解研学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下面内容是小动在网上替朋友找到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排疑解惑!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今年暑假,学生流、旅游流等出行需求尤其旺盛 。游学古已有之 , 而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教育形式 。走出教室,探寻课本上没有的生动故事 , 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让孩子在跨文化、多学科的环境中迸发出别具意义的感知 。但是,一些研学活动暴露出“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等诸多乱象 。日前,近万元“清华北大研学游”,实际行程却变成与校门合影,引发持续热议 。
研学游的形式和内容当然没有定式 , 但万变不离其宗,“游”是载体,“研”是基础,“学”是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发挥教育作用 。研学能提供“自主式”学习空间,锻炼孩子自主思考、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 还能提供“实践性”学习平台,提升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的热情 。
研学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研学的组织者应当确保研学旅行围绕“学”展开,课程设计要有趣味性、体验性与互动性 , 要把更多的知识信息、审美体验等贯穿于旅行之中 。
【研学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让研学回归应有的面目 , 带队教师也要随机应变,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寓教于乐,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今年暑期伊始,笔者以带队教师的身份参与了一次研学活动,对此深有体会 。
7月7日下午,我和沪杭研学团的师生们,一起来到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缅怀先烈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大约花了半个小时左右走了一圈 , 虽然断断续续地听到了一些讲解,但很多学生依然意犹未?。?有些细节还不甚了解,好几个孩子就向我这个历史老师请教起有关四行仓库保卫战等诸多问题 。于是,我便顺势跟学生们聊了起来,上了一堂特殊的历史课 。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一番解读之后,学生们不仅搞清楚了历史的来龙去脉,还了解到其特殊性和罕见性——它是一场被“全程直播”的战役:一河之隔的东南面就是英美租界,租界里的民众能清晰看到日军与国军的交战 。因为对这段烽火岁月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们心中升腾起一些别样的情感 。这个偶然的“插曲”,也引发了我对研学的思考 。
研学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 由于场所、内容、形式等与平时的学科课堂存在较大差别,很多教师参与研学活动时只是恪守“领队”的角色,注意力集中在确保安全有序上 。殊不知,“第二课堂”里教师也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上大有所为 。
其实,已经有教师在身体力行 。一位任教地理的同事,作为北京研学团的领队,就见缝插针地当起了研学“导师”:参观清华大学时,借用校内的赤道式日晷与孩子们聊起了其原理与应用;参观故宫时又对学生们解释,宫殿前设置日晷是象征着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这样的现场教学 , 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出门看世界,处处有学问,只要做个有心人,领队教师何愁不能来几次“无意插柳”?
胡欣红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