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以降,道教从唐、宋贵盛而渐至衰寂 。又以金元异族统治、佛教禅宗的发展以及道教内丹术发展的影响,道教内部发生重大变革,渐趋分化 。
于是有太一、真大、全真诸派产生发展,道教于是又现中兴之象 。其中对后世道教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当属全真道 。
全真道的创始人为王重阳,系京兆(今陕西)咸阳刘蒋村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更名为,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后人称之曰王重阳 。
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其家乃当地豪门 。少学儒,金初曾应武举试,中甲科,后署职酒税吏 。
后观世事动荡,颇有怀才不遇之感,遂辞官弃家,遁入玄门,专事修道 。
初其行为狂放,自号"王害风,自云:"昔日庞居士,今日王害风 。" 金正隆四年(1159),其自称在甘河镇酒肆中得遇二仙人传授金丹秘诀 。
于是在终南山南时村作墓穴居两年多,号为"活死人墓" 。后迁居刘蒋村北寓水中坻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自焚茅庵,狂舞火边 。
是晨自携铁罐一枚,东出潼关,沿途乞化," 化行山东"。
终创建五教会(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并收马钰( 号丹阳子)、谭处端(号长真子)、刘处玄(号长生子)、丘处机(号长春子)、王处一(号玉阳子)、郝大通(号广宁子)、孙不二(号清净散人)为徒,即其后之" 全真七子"、"北七真" 。
四方求道受戒者接踵而至 。全真道一时蔚为大观,成为时下道教之中流标帜 。
如元好问之所谓:
"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 。”
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率马、谭、刘、丘西归,行至汴梁,病倒于旅舍 。次年正月卒 。
后元世祖封其为" 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又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可谓名归实至 。"希"是希望 。"微"是玄微奥妙 。"衍"是玄衍 。
【《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探析!】
人有所希望和志愿,可以得到玄微奥妙并且使后裔玄衍万世,延长开展推广,自然安宁 。
王重阳首创全真一派,不唯化行修道功果圆满,亦留下诸多著述,为全真定制,为后世学人行修指南,如《重阳立教十五论》、《金关玉锁诀》、《授丹阳二十四诀》等 。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重阳立教十五论》 。此书仅有一卷,收于《道藏》2第32 册第153 、154页 。
书中主论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混性命、圣道、超三界、养身之法、离凡世凡十五事,故题曰"十五论"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四说第十一论缺佚,此说有误,恐是其所据本子有缺漏所致) 。
观其所论,涉及全真道创教时的教义、教制与修行,而全书仅一千七百余字,可谓言简而义丰 。
此论奠定了全真道立教成宗之基础,在道教史上地位殊重,因而很有研究之必要 。以下就从三个方面对其修道思想略作解析 。
修道之根本
王重阳所创道派以"全真"名之,盖取其"全其本真"之意,即保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不亏损玷污 。
其所谓" 本真" 者,即《重阳立教十五论》所言之"身中宝殿" 。《重阳立教十五论》认为性即是神、命即是气,性命才是修行之根本,如其《混性命》论所云:
"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同禽鸟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 。《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 。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 。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混性命》)
即是说性命于修道俱十分重要,不可偏废一方,性命方为修行之根本 。
又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尘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 。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超三界》) " 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圣道》)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离凡世》)言其永生者性也、心也,非为凡身肉体 。
由此,《重阳立教十五论》扬弃传统道教的外丹烧炼与符箓祛除之术,师法唐末北宋以来钟吕内丹术与禅宗心性说,立全真道苦炼心性、性命双修之修道圭旨 。
修道之精神
道教一向有慈悲仁爱、济世利人之优良传统 。
《道德经》云:"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赤松子中诫经》说:"人为天地之本,当为善 。"
《太上感应篇》亦有言:" 百善当修,万善当行 。"
《抱朴子内篇·对俗》称:"人欲地仙,当立行三百善;欲天仙,立一千三百善 。"
更将行立善功为奉道、入道、修道乃至得道成仙之必须 。
《重阳立教十五论》继承了这一传统,将此纳入其修道思想当中而立苦己利人之修道精神 。
此诚如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所说,王重阳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 。如论中有云: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 。苟或雕梁峻字(疑为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士之活计 。砍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功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 。"(《盖造》) "
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 。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入圣之道也 。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众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圣道》)
意谓欲入圣道,须" 苦志多年" 以" 积功累行"。其所言"功" 、"行",当指各种为善之举,如论中所说之精学合药之道以" 活人之性命"、不为" 砍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之恶 。
全真道虽主张利人,但并非以人间善美而欲使人久住,而是作为了一种修行的方法与途径 。它认为人世名利爵禄如过眼烟云,人身如裹血之皮囊,唯"一团脓"而已 。故一切均不值得贪恋 。
入道之士不可不察,不可不生如此之心 。此又成全真道之尚俭苦己之精神 。这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多有反映 。论中首条即为住庵,而庵非奢华之宫,仅为"遮形" 之物 。最后又云离凡世者,非身也,实为性也,即心地 。
"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 。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 。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离凡世》)
意谓悟得本来自心者,身虽在凡世而心已入圣境 。如此,俗世之毁诋贬损、清苦尘劳于吾又何加焉?
上述苦己利人作为一种修道精神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是一贯通蕴的,而这也正是全真道的修道精神 。此若与王重阳之修道经历、化行手段结合而论则更为明了,不啻为此苦己利人之精神最好的诠释 。
修道之道
道亦有道可致 。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立性命双修之圭旨、苦己利人之精神,这落实到实践层面,即为论中所述具体的修道之道 。此又是一个次第法门,如他宗所言之资粮、前行与正行次第 。然此所分并非绝然之分裂,或可视为论述方便而为 。
前行资粮:大凡道教之修道合丹,无不要求资粮具足,所谓时、地、财、侣、法俱得而后方有修有成,否则或为空论玄谈,或有修而空费时力,去成仙得道远矣 。
所以《重阳立教十五论》首重资粮,以为修道首须住庵,以之为修道之所,所谓:"凡出家者先须投庵"。认为" 庵者舍也,一身依倚,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 。"
但其所谓住庵又不是不动,而仅视这为修习之地,"住而安也",所谓:
"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 。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 (《住庵》)
欲得" 一身依倚" 之庵,须得盖造而有,故论中又论庵之造作,云:"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 。苟或雕梁峻字(疑为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士之活计 。砍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功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 。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盖造》)
意谓修道之庵不可着力侈费太过,堪可" 遮形" 而" 不犯日月" 即可,道在内修"身中宝殿",最终又将其修行归于心性 。道教重视自然生态之环保内蕴于中亦得彰显 。合药,既为入道必备,亦为修道之门径 。
所谓"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 。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 。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 。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足今生招愆,切忌来生之报 。"(《合药》)
侣亦为修道所须,亦即所谓之道伴 。道伴相合,于修道之助益不可限量,择侣不佳则损道招愆 。
《重阳立教十五论》对此颇为重视,专论合道伴之法曰:
"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 。不可相恋,相恋则繁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 。恋欲不恋而得其中道可矣 。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瞲,此三不合也 。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以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合道伴》)
因缘具足,无法可修,得道亦是镜花水月 。而道之所得唯在求学,此又不出二门,即远涉山水,就教于明师;览经阅典,学之于先贤 。故论中专有《云游》、《学书》二节,详论游历之道、学书之法 。
“凡游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妙玄,登险之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问道无厌,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论云游》)
而学书之道贵在"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 。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 。
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 。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 。虽多看书,与道何益? 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 (《学书》) 此外,入道前行还有前述行善修德等 。
正行:资粮具足而后有修,具体修行之法《重阳立教十五论》又有打坐、降心、炼性、匹配五气、养身之法等 。论中对此论述,可谓简约精当 。
其论打坐云: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 。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便不名静坐 。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 。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打坐》)
论降心说:
"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 。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 。行住坐卧,常勤降 。闻见知觉,为病患矣 。"(《降心》)
论炼性云:
"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 。则又如铸剑,刚多则折,锡多则卷,刚锡得中,则剑可矣 。调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炼性》)
论匹配五气云:
"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下 。"(《匹配五气》)
论养法身云:
"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通,藏之则昏默无迹 。若得此道,正可养之 。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住自然矣 。"(《养法身》)
审其所论修道之法,俱以性命为根本,以中道通贯其中,堪为《重阳立教十五论》修道思想一大特质 。
纵观以上所述,可见《重阳立教十五论》之修道思想主要宗承道教传统的钟吕内丹思想,又援引佛教禅宗思想理路,带有明显的禅宗印记,足见其修道思想之因革 。而这也正是其思想特点所在 。它体现了道教"虚融万物" 之真精神和道教勇于创新的生命力 。
以上对《重阳立教十五论》的修道思想作了简要探析,以期彰显古智、裨益同学、启发后学 。因而不避谫陋而强为是说 。其中疏谬实难免避,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
关注,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 “上善若水”在《道德经》中的含义!
- 当假道士遇到了真道士!
- 什么是三魂七魄?如何拘魂制魄?
- 祸福之道,受福不骄,受祸不苦!
- 懂点谋略,人生顺达,千古奇作《素书》30句!
- 关于风水的电影:跟《风水》 有关的电影都哪些
- 《2020年5月23日15时22分出生的女孩,需要补什么五行?》 三刑八字
- 《日柱壬子命很差》 日柱壬子,算日坐桃花吗?
- 铜陵哪里有算命的《有没有信算命先生说的话?》
- 《八字中酉多好吗》 真正懂八字的朋友请进来指点!不懂的或者半吊子的请绕道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