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十大音乐家
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 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 1760年, 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 。 1763年至1773年, 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 。 1781年, 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 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 莫扎特逝世, 享年35岁, 死因不明 。
文章插图
初露锋芒 1760年, 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 1762年, 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 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 。 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 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这时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
文章插图
渐渐成熟 1773年底, 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 。 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 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 他经过激烈的斗争, 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 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 为了另谋职位, 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 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 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 。 在曼海姆时, 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 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 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 。 1778年5月, 莫扎特抵达巴黎, 由于母亲病逝, 加上未能谋到职位, 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 这一时期, 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 1780年, 莫扎特完成歌剧《伊多梅纽》 。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 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 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 如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呈示部, 出现了与第一主题相对比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 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 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 在第一、二乐章间, 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 这些手法, 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 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
文章插图
维也纳时期 1781年6月, 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 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 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到维也纳谋生 。 之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 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 。 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维也纳的10年, 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 1782年7月, 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 1784年, 他参加了共济会, 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 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创作新型作品 。 1785年, 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俗歌剧院开始恢复, 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 创作了一部喜剧型歌剧《剧院经理》 。 1786年,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 1787年, 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 1790年1月, 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 1791年, 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 9月, 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 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 享年35岁, 入葬于维也纳 。
莫扎特的最后一句话
虽然这很难被验证为莫扎特的最后一句话, 但据说他就是说完了这句话便撒手人寰:“死亡的滋味就在我的嘴唇上, 我感到了一些不存在于这个世上的东西 。 ”
文章插图
2、弗朗茨·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 1828年11月19日逝于维也纳, 享年31岁), 又译弗朗茨·彼得·舒伯特, 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 作曲家 。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
文章插图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 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 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 。 仅1815年一年, 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 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 。 除歌曲外, 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 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 。 1816年, 他辞去教师的职务, 专心从事作曲 。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 生活比较贫困, 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 尽管这样, 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 。 长期的困苦生活, 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1828年11月19日, 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 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的墓旁 。
文章插图
1797年1月31日, 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 。 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 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 。 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 。 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 不过这15人当中, 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 。 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 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 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
文章插图
在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 同时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他父亲的学校作为底班的教师 。 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 Gumpendorf 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 。 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 他倒也游刃有余 。 尤其是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 。 可以说萨列里是教他时间最 长也是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 。 因为萨列里是头一个将Biedermeier(指1815-1848)风格溶入维也纳教堂音乐的作曲家, 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 他老师的教堂音乐的特点就不足为奇了 。 另外萨列里用多种语言写了大量歌曲, 这也对舒伯特早期大量出产歌曲给出了解释 。 他的第一部歌剧– Des Teufels Lustschloss — 和F大调第一部弥撒曲 — 都作于1814年, 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 第一首交响曲no.2 in B-flat major和17首歌曲, 其中包括经典的Der Taucher 和 Gretchen am Spinnrade 。 但这些和1815年的作品数量比, 就逊色了 。
文章插图
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个为Wilhelm Mü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Die sch?ne Müllerin) .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 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 “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 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 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 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伯爵夫人, 他当时的学生Caroline Esterhazy 。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段罗曼史, 在历史上都无从查证 。 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在1825年终于有了转折 。 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断被出版, 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 。 舒伯特当年夏天在上奥地利度过愉快的假期, 被当 地人狂热追捧 。 正是在这次旅行中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 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 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Ave Maria” 。
文章插图
从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 一直呆在维也纳 。 回忆这三年的时光, 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 。 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 。 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 好评如潮 。 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传 。 “死亡与少女” 写于1825-1826冬天, 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 。 这年晚些时候“Rondeau brilliant”问世 。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 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 。
舒伯特的最后一句话
“这, 这就是我的结局 。 ”在这句神志不清的话之前, 舒伯特还大叫道:“躺在这里的并不是贝多芬!”
同样是贝多芬的忠实粉丝, 舒伯特在偶像离世前守在他的病榻旁 。 贝多芬去世以后, 舒伯特唯一的遗愿是将来自己也能葬在贝多芬墓旁 。
文章插图
3.卡尔·车尔尼
卡尔·车尔尼(德语:Carl Czerny, 1791年2月21日—1857年7月15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1857年7月15日逝世 。 代表作有《钢琴初步教程》 、 《钢琴流畅练习曲》等 。 卡尔·车尔尼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 贝多芬曾在1801年–1803年的三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 。 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 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的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
文章插图
卡尔·车尔尼出生于维也纳, 他的父亲(Wenzel Czerny)也是钢琴家 。 车尔尼从小跟随父亲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和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 1750-1825)学习钢琴, 他3岁时就能弹钢琴, 7岁时能将自己的乐思记录下来, 9岁就登台演奏莫扎特的C小调钢琴协奏曲, 10岁时已能清晰流畅地弹奏莫扎特、克莱门蒂的全部钢琴作品, 并且具有超凡的音乐记忆力 。 从15岁起就开始了钢琴教师的生涯 。
文章插图
1801年, 年仅10岁的车尔尼去见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被车尔尼精彩的演奏所打动, 接受了这位学生 。 车尔尼师从贝多芬学钢琴并受胡梅尔和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 1752-1832)的影响, 钻研他们的教学法, 车尔尼曾参加了克莱门蒂在维也纳的授课 。 贝多芬曾在1801年–1803年的三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 。 车尔尼于1812年首演了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皇帝”, 他对于贝多芬的作品积极宣传, 并在他的作品500号《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的第四册的第二、三章中论述如何正确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 他能够背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 。 车尔尼很快就成为维也纳最著名的钢琴教师, 他的学生包括弗兰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 Kullak, Leschetizky, Theodor D?hler(1814-1843), Sigismond Thalberg(1812-1871), Stephen Heller(1813-1888)等, 后来都成为著名的钢琴家 。 他免费教李斯特弹琴, 李斯特也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 并把自己写的练习曲题献给车尔尼 。 车尔尼在1842年出版了他的自传, ”Memery of My Life” 。 车尔尼去世于维也纳, 由于没有家庭, 他的遗产都留给维也纳音乐及表演艺术大学和其他的慈善机构 。
文章插图
车尔尼是19世纪上半叶维也纳钢琴学派的创始人, 他总结了浪漫主义以前的注重指力的钢琴技巧, 同时又指出了手臂重量的重要性, 他在《钢琴理论及演奏大全》指出:“弹奏时, 手的动作要藏起来, 手指不可以抬得比必要时高 。 为了做得正确, 有必要增强肌肉的内在紧张, 在不破坏手指柔软运动的范围内, 加入手臂的重量”, 他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
文章插图
车尔尼名言
车尔尼名言1、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 2、啊, 有修养的人多快乐!甚至别人觉得是牺牲和痛苦的事他也会感到满意、快乐;他的心随时都在欢跃, 他有说不尽的欢乐 。 3、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 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 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 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 4、只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劳动才能从繁重的负担转变成轻松而愉快的生理要求的满足 。 5、一个人的活动, 如果不是被高尚的思想所鼓舞, 那它是无益的、渺小的 。 6、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 爱它吧, 向它突进, 为它工作, 迎接它, 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7、只有平庸的人们的生活才是空虚和无味的 。 8、 男人在精神上越成熟, 就越赏识女人的美, 崇拜她的美 。 9、 生命, 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 你就会感到永垂不朽 。 10、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 。 11、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 12、 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 它并不是一种痛苦, 而是快乐, 不是悲剧的, 而只是戏剧的 。 13、 美的东西总是与人生的幸福和欢乐相连的 。 14、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 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
文章插图
4.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又译海登、海典、偕丁,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 交响乐之父, 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 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绰号为“海顿爸爸” 。
文章插图
音乐仆役 1761年, 海顿被匈牙利最有权势的保罗·安东·埃斯特哈齐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 在此, 他度过了长达30年之久的音乐仆役生活 。 受雇于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时必须穿上绣金花背心, 白色长统裤袜, 头戴假发或梳辫子, 脸上搽香粉 。 每天午餐前后, 要恭候在客厅里, 等待主人有关当天音乐活动的安排指示 。 在创作上, 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按主人的命题或要求, 准时写成音乐作品 。 此外, 还要监督乐队的纪律, 看管好每件乐器, 给新歌手上课, 提高乐队水平等等 。 海顿曾悲哀地写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 几乎没有人类和我在一起, 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几天我也不知道我是乐长还是剧场验票员……要知道经常作奴隶是很可悲的……” 。 尽管有时宫廷生活强加给他的种种约束惹他生气, 他还是居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 。 这个世界既不怀疑王公的至高无上, 也不怀疑穿制服的伟大艺术家的天才 。 关于他在埃斯特哈齐家中的地位, 他自己的最后评价认为有利条件超过了不利条件 。 “亲王总是对我的作品感到满意 。 我不仅经常受到鼓励, 而且作为一个乐队的指挥, 我可以进行实验, 观察什么产生了效果、什么减弱了效果, 我可以改进、替换、作一些增删, 可以大胆地按我喜欢的那样去做, 我与世隔绝, 没有人来扰乱或折磨我, 我被迫成为‘独创才’ 。 ”
文章插图
担任乐长 大约在1770作为身穿制服并拥有官衔的宫廷乐长, 海顿跟随这个家族住过三个地方:大约离维也纳50公里的艾森施塔特·维也纳冬宫, 以及一个叫做Eszterháza的新城堡 。 这座城堡于1760年在匈牙利地界修建 。 海顿当时的职责主要是作曲, 领导合唱团, 为宫廷成员演奏室内乐, 以及组织歌剧创作 。 尽管众多职责在身, 海顿感觉很充实和快乐 。 Esterházy的王公们(先是保罗二世-PaulAnton, 然后尼古拉一世-NikolausI.)都很懂音乐, 欣赏海顿的工作并给他创造必要条件以使他的才能得以发挥 。 他们每天都去听合唱团的演出 。 1780年, 在拥有一份稳定乐长工作后, 海顿与Maria Anna Keller结婚, 但婚后感情不好 。 Maria Anna不生育, 这让海顿很失望 。 有传闻他与同是Esterházy乐团的歌唱演员Luigia Polzelli有染, 并是她的儿子Anton的生父 。 海顿在Esterházy三十多年担任乐长期间, 不但创作出大量音乐作品, 风格也不断有所创新, 而且名声在外 。 逐渐地开始不但为雇主, 也为公众写作 。 1781年, 海顿和莫扎特成为好朋友, 并从那时起对他以后的作品有了很深的影响 。 两人经常喜欢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 。 众所周知, 海顿在那时已经停止创作歌剧和交响乐, 而这正是莫扎特的强项 。 莫扎特为此特意写了首四重奏, 以配合海顿刚刚完成的Op.33系列 。 莫扎特将这首作品献给了海顿 。 1785年2月11日, 海顿加入共济会所ZurwahrenEintracht 。 莫扎特未能参加他的入会仪式, 因为当天他必须出席他父亲列奥波德·莫扎特的音乐会 。 莫扎特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 正是这种关系更加加深了海顿和莫扎特之间的深厚友情 。
文章插图
独立乐人 1790年, Nikolaus大公去世, 他的继承人没有丝毫的音乐品位, 因此解散了宫廷乐队并让海顿退休 。 海顿随后接受了德国音乐经理人Johann Peter Salomon的邀请前往伦敦, 加入他新组建的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 这两次出行(分别于1791—1792年和1794—1795年)取得了极大成功 。 听众为看海顿的演出蜂拥而来, 使海顿名利双收 。 在伦敦期间, 海顿还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如交响乐鼓声, 军队, 伦敦, 骑士四重奏和吉普赛人三重奏 。 1791年, 海顿去伦敦, 一年中写了歌剧一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 他的音乐备受欢迎 。 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 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 。 海顿曾经考虑加入英国籍并在那里长期生活, 但未能如愿 。 他回到维也纳, 盖了新房, 并改变其作曲风格, 开始写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作品 。 他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创作, 并为Esterházy家族写了六首教堂乐作品 。 Esterházy家族那时的王子很喜欢音乐 。 海顿还完成了他的弦乐四重奏系列的最后九首, 如皇帝四重奏, 五度四重奏和日出 。 尽管海顿已经不年轻, 他还是对未来充满憧憬 。 在一封信中他写道:“在这美妙的艺术中还有那么多要做啊!” 。 1802年, 海顿感觉到一种多年困扰他的疾病开始恶化, 以至于他身体上已经不能继续作曲创作 。 这对海顿来讲无疑是一次重创:正如他自己所说, 有如此多的新鲜的音乐创意, 如潮水般源源涌来, 等着他去完成 。 尽管海顿在最后的几年里被仆人精心照顾, 经常有人登门造访, 并得到了许多荣誉, 但这绝不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 在生病期间, 他经常靠弹奏奥地利国王颂来寻找精神安慰 。 这首曲子是他1797年以一个爱国者的热情创作的 。
文章插图
海顿的最后一句话
他的最后一句话根据记载还是有所争议的, 不过大多都是再说一个意思 。
临终之前, 当加农炮都落在他领居家的时候, 海顿爸爸还尝试保持镇定并安抚周围的仆人, 并说“去安慰孩子们, 说我还好 。 ”
文章插图
5.小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 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 。 他自幼酷爱音乐, 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 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 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 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 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 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
文章插图
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作曲家, 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 。 施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 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 。 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 并在各地巡回演出, 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 。 1848年, 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 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 。 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 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 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 。 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 。 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 。 自1853年起, 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 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 。 1870年, 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 。 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 在这些作品中, 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 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 。 1872年, 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 。 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 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 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 。 1899年6月3日, 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 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文章插图
1844年10月, 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 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 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 。 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 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 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 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拨弦波尔卡》等早期音乐作品 。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 小约翰·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作品第314号) 。 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 波尔卡舞曲117首, 卡得累尔舞曲73首, 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 。 施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 。 在这一时期里, 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 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 。 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 。 这时, 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 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 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 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 。 施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 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 。 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 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 。 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 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 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 。 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 。
文章插图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最后一句话
当在病榻上被告知再多睡一会儿的时候, 小约翰·施特劳斯回答了最后一句话:“我会的, 不论发生什么 。 ”
然后他就闭上眼睛安静地离开了, 虽然有些不舍 。
文章插图
6.赫伯特·冯·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 出生于萨尔斯堡, 奥地利著名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60多年 。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 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 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 包括众多的管弦乐, 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 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 。 其中一些作品, 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 。 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 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
文章插图
青少年时代 赫伯特·冯·卡拉扬于1908年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 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 卡拉扬的家庭原籍是希腊 。 自他的祖辈移居到奥地利以后, 这个家族就不断地出现著名的人物, 由于祖上的功名着著, 先后有两名成员被当时的奥皇封为男爵, 所以他的家庭一直是属于贵族家庭的, 卡拉扬全名中的“冯”字, 即是一种贵族的标志 。 卡拉扬的父亲是一位医生, 但他同时又是一名出色的业余音乐家, 经常在莫扎特音乐学校的管弦乐队中演奏单簧管 。 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庭音乐环境的熏陶, 卡拉扬从很小便显露出了极为出众的音乐才华 。 他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 八岁时就已经举行了公开演奏会, 由于才华和技艺的出众, 他曾被当时的舆论界公认为未来最有前途的钢琴演奏家 。 卡拉扬早年曾在家乡的莫扎特音乐学校中学习, 在这里, 他曾受到该校校长的特殊关怀, 这位校长是第一个发现卡拉扬的天才人物, 他处处像慈父般地关心着卡拉扬, 并且还介绍他去著名的意大利美术馆中去学习绘画和雕塑, 自然, 这种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和学习, 对于卡拉扬以后的艺术成长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卡拉扬日后在指挥时所表现出的丰富色彩变化和雕塑般的音乐造型艺术, 大概都是受益于此的 。 到了十几岁以后, 卡拉扬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而来到了维也纳, 他同时在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和维也纳大学中学习钢琴、指挥和音乐学, 起初, 卡拉扬一直是将成为钢琴大师来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的, 后来, 由于他的手指出了毛病, 才不得已而转到了指挥系学习 。 他在这段时间里, 用心倾听了维也纳歌剧院所上演的理查·施特劳斯和普契尼的全部歌剧作品以及亨德米特、克申涅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许多现代派歌剧, 同时还大量观摩了像富尔特文格勒、克劳斯、托斯卡尼尼和瓦尔特等指挥大师们的排练和演出, 从中学到了很多他所渴望学到的东西 。
文章插图
初次登台 卡拉扬首次登台指挥是在1928年, 当时他是在他的教师冯德勒所主办的一次学生音乐会上首次表演的, 这一次, 他指挥了学校的学生管弦乐队演奏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 这次演奏的成功, 受到了很多在座人们的好评, 而20岁的卡拉扬, 也终于首次尝到了作为一名指挥所具有的独特味道 。 从大学毕业以后, 卡拉扬便马上遇到了选择和寻找职业的问题, 由于他感到在人才济济的维也纳没有什么指望, 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萨尔茨堡, 在这里, 他有着父母、朋友和熟悉他的人的支持, 也有着当年自己作为神童钢琴家时所留下的影响和印迹, 他意识到, 自己的艺术生涯还是应当从这里起步, 于是, 当他回到萨尔茨堡之后, 便开始精心策划 一场较有影响的音乐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 音乐会被确定举行了, 卡拉扬将在这里指挥莫扎特音乐学院的学生乐队演出, 在他的演出节目单上, 赫然地印着这样一些曲目:柴科夫斯基的《e小调第五交响曲》, 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 。 音乐会的演出很成功, 人们不住地向这位青年指挥家报以掌声 。 然而这场音乐会的最重要的意义却并不在于此, 谁也没有想到在音乐会的观众席上, 坐着乌姆市歌剧院的院长, 这位院长在听完了卡拉扬指挥的音乐会后, 立即跑到后台找到了这个小伙子, 同时向他宣布将聘请他担任乌姆市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就这样, 卡拉扬平生第一次有了一个作为指挥的正式职业 。
文章插图
创业之路 卡拉扬与乌姆市歌剧院的合作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创业的艰难, 乌姆市不同于维也纳和萨尔茨堡, 这是一个文化和其它方面都不很发达的小城市, 而乌姆市歌剧院则更是一个仅有着十几个人的乐队和二十几个歌唱演员的戏班子, 但这一切却并没有阻止住卡拉扬的天才的发挥,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工作, 居然在1929年的3月上演了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这的确不能不说是卡拉扬所创造的一项奇迹 。
文章插图
从这以后, 卡拉扬便以自己的坚韧毅力和刻苦精神, 苦苦地经营着这个剧院, 使其在自己的任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在他领导这家剧院的五年时间, 每年都要上演大约六部歌剧, 而在这些歌剧中, 竟包括着像瓦格纳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和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这样的艰辛而大型的作品 。 除此之外, 他还指挥该院乐队举行了为数众多的音乐会, 从而使乌姆市的音乐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起来 。 然而好景不长, 五年后他突然被乌姆市歌剧院解除了职务, 据说这次解职由于剧院经理看中了他身上的天才而不愿意将他埋没在小小的乌姆市的原故, 故而善意地将他推向了只能前进, 不能后退的绝境, 逼迫他到更加广泛的天地中去参与竞争, 这个传闻是否可信姑且先不谈, 而事实上的卡拉扬却的确是失了业, 一夜之间, 卡拉扬竟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汉 。 然而, 真金毕竟是不怕火炼的, 也许是正中了那个传闻中所讲的原因, 卡拉扬在经过多次异常艰苦的奔波和竞争后, 终于受聘担任了亚琛歌剧院音乐指导的职务 。 亚琛歌剧院比起乌姆市歌剧院来说, 各方面的条件都要优越得多, 这里有着大型的乐队和合唱队, 也有着良好的剧场和有修养的听众, 卡拉扬在这里得以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在亚琛歌剧院任职期间, 他有机会指挥了瓦格纳庞大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同时他也开始作为一名小有名气和影响的青年指挥而被邀请到柏林、维也纳和一些其它的欧洲名城中去担任客席指挥了 。
文章插图
1937年, 卡拉扬应著名的犹太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的邀请赴维也纳指挥维也纳歌剧院演出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虽然这是一次成功的演出, 但卡拉扬本人却对此行很不愉快, 因为实际上在他到达维也纳时, 才知道他与乐队的排练计划已被取消, 这使得他不得不在基本上没有排练的情况下进行演出, 而更使他不满的是, 那些担任主角的歌唱演员排练时想来就来, 想不来就不来, 给排练和演出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 演出结束后, 维也纳歌剧院曾邀请卡拉扬担任永久性的指挥, 然而卡拉扬却拒绝了, 他经过比较之后, 还是更喜欢在亚琛歌剧院工作 。 这次维也纳之行使他得出了一个经验, 他在自传中说到:“通过这次演出, 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今后只有对我来说时机成熟了, 我才再来维也纳指挥 。 ”但是, 这次演出的确是一次成功的演出, 卡拉扬本人也通过这次演出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了解 。 就在他赴维也纳演出后的第二年, 柏林国家歌剧院由于富尔特文格勒受“亨德米特事件”的影响 被解职而空出了常任指挥的位置, 剧院经理铁特金一下想到了卡拉扬, 于是便邀请他来指挥拍林歌剧院的演出, 在经过一番艺术和权力上的讨价还价以后, 卡拉扬终于来到了柏林国家歌剧院, 他在这里首先上演了贝多芬的《菲德里奥》, 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等歌剧, 一下便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但这时的卡拉扬却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在亚琛的职务, 直到1941年, 他才正式辞去了亚琛歌剧院的职务而专心在柏林工作了 。
文章插图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 。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 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 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亿张唱片约700款录音), 包括众多的管弦乐, 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 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的作品 。 其中一些作品, 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 。 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 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 。 微微低头, 紧闭双眼, 手执指挥棒, 抬起双手, 屏住呼吸, 空气也在那一刻凝息……每一次站在指挥台开始指挥前, 总会看到卡拉扬这副沉默的样子 。 一刹那间, 整部乐曲在脑海形成, 一切都掌握在卡拉扬手中 。 卡拉扬像皇帝一样, 驾驭了整支管弦乐团, 只等他挥动指挥棒, 乐声便随之奏起 。 1988年3月, 在卡拉扬去世前一年, 传记作家理查德·奥斯本曾与指挥家卡拉扬有过以下一组对话:奥:“人们说, 当你站在指挥台上开始指挥演出时……” 卡:“是的, 我知道 。 这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 ” 身为“指挥帝王”, 卡拉扬可谓是面临不少的压力, 无知者与嫉妒者对于卡拉扬的批评声也是络绎不绝的 。 他生前的录音数量, 至今无人能比, 唱片的销量也是傲绝群雄的 。 卡拉扬在艺术和商业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 观看卡拉扬的指挥录像, 在一个严肃的表情背后, 充满的是对音乐的享受 。 他同样也会被他所指挥的音乐所感动流涕, 卡拉扬是极度热爱音乐的, 这点丝毫不亚于曾经非常忌惮他的威廉·福特文格勒 。 他的一生都在寻找最完美的音乐, 还未有人能像他一样30年始终忠于同一支管弦乐团, 他空前绝后地与自己的乐团融为一体, 水乳交融 。 最后的世纪指挥大师 赫伯特·冯·卡拉扬
能在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乐团中工作,好比是一种特权.我们有责任通过工作将欢乐与满足带给那些没有我们这般幸运的人.——赫伯特·冯·卡拉扬赫伯特·冯·卡拉扬是二十世纪第一位也可能是最后一位配得上”指挥台上的巨人”之誉的指挥.而之前的那些大师,如富特文格勒或托斯卡尼尼都是十九世纪的人物,这样说不仅因为他们的出生时间,也因为他们的整体风格仍延续着晚期浪漫主义的
文章插图
7.阿诺尔德·勋伯格
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nberg, 1874—1951年), 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 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 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 。 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 12岁开始作曲 。 作为作曲家, 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
文章插图
人物简介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 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 。 自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 12岁开始作曲 。 作为作曲家, 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 1901年赴柏林, 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 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 此后, 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 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 。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 。 1915—1917年勋伯格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 。 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 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 。 1933年, 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 。 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1940年入美国籍 。 1951年, 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享年77岁 。
文章插图
主要经历
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 二十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 “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 小时候家境贫寒, 十六岁时父亲去世 。 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 。 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 以后又自学大提琴, 参加业余乐队, 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 。 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 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 。 父亲去世以后, 由于家境日益困窘, 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 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 就在这个时候, 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 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 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 。 从此, 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 。 1897年, 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
文章插图
1901年他来到柏林, 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 。 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 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 。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 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 。 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 。 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 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 。 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 在那里定居, 直到逝世 。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 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 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 。 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 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 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 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
文章插图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 。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 深受瓦格纳的影响, 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 。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 。 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 但仍是自由无调性 。 第三个时期大约从1920年到其逝世 。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量地运用了他自己发明的十二音技法 。 1874年生于维也纳, 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 理论以自学为主, 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 。 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 其弦乐四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 。 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 。 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 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 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 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 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 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 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 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 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 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 。 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 。 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 。 同时兼治绘画, “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 。 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 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 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 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 。 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 。 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 谢绝评论家参加, 事先不公布节目, 禁止鼓掌 。 1913-1921年间创作极少 。
文章插图
1921年, 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 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 。 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 。 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 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 。 此后18年间, 时而用12音, 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 信徒们大为惊愕, 他自己却处之泰然, 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 。 1951年, 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享年77岁 。 勋伯格的最后一句话
勋伯格在临终之际, 用一个非常怪异的词汇来告别:“和声 。 ”来预言自己(无调性)的死亡 。
20世纪20年代初, 勋伯格在经过了一个自由的无调性音乐创作阶段(自1908年起)后, 他逐渐发展出了一套“12音体系音乐” 。
文章插图
8.古斯塔夫·马勒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 Mahler, 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 出生于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 毕业于维也纳音乐学院, 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 1885在莱比锡指挥门德尔松的清唱剧《圣·保罗》获得巨大的成功, 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 。 还曾在莱比锡、布达佩斯、维也纳等地歌剧院任指挥, 遂成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之一, 是现代音乐会演出模式的缔造者 。
文章插图
生平 古斯塔夫·马勒(德语:Gustav Mahler, 1860年7月7日-1911年5月18日), 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 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波希米亚的卡里什特(今属捷克)的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家庭, 童年即显露音乐的天才, 六岁参加钢琴比赛, 八岁已能为别的孩子教课, 十五岁进维也纳音乐院学习, 后改学作曲及指挥 。
文章插图
1875年获准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就读, 向茱里奥斯·艾柏士坦(Julius Epstein)学习钢琴, 随后又到维也纳大学修读布鲁克纳讲授的课程 。 他第一次尝试作曲, 是为了参加一场歌剧比赛而写下悲叹之歌(后来马勒把这部作品改为合唱曲) 。 不过他并未成功, 于是把注意力转向指挥 。 1880年他在巴德哈尔市(Bad Hall夏季剧院获得第一份指挥工作, 以后他陆续担任多家大型歌剧院指挥──1881年在莱巴赫城市剧院, 1882年在奥洛穆茨, 1883年在德国卡塞尔皇家宫廷歌剧院, 1885年在布拉格的日耳曼歌剧院, 1886年在莱比锡城市歌剧院, 1888年成为匈牙利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院长, 1891年则在汉堡歌剧院任院长, 任职六年, 1897年在维也纳歌剧院任院长及首席指挥 。 于汉堡歌剧院任职期间, 他在史坦因巴赫度过夏天并专心于作曲, 这段时间里马勒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和“少年魔法号角” 。
文章插图
1897年, 为了保住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这个极具声望的位置, 原是犹太教徒的马勒改信天主教(当时并不容许犹太教徒担任这个职务), 自此十年他都留在维也纳, 以其近乎苛求的完美主义著称 。 一年之中他花费九个月管理歌剧院, 剩下三个月主要待在麦亚尼希作曲;他有一栋小房子位于沃特湖畔, 马勒在此创作了第二号至第八号交响曲 。 1902年, 与爱尔玛·辛德勒结婚, 育有两个女儿;长女在1907年过世, 同年他被诊断出患有心脏病, 还失去了维也纳歌剧院的职务──马勒试着在维也纳表演他并未被广泛接受的作品, 却受到多数反犹太的媒体攻讦抨击 。 纵然第四号交响曲曾获得些许好评, 一直到1910年第八交响曲首演, 马勒才真正在音乐上得到肯定, 之后的作品皆未在他生前公开演出 。
文章插图
马勒一直承受着越发严厉的反犹太攻击, 直到1907年几乎已是忍无可忍, 同年接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指挥职务, 1908年也指挥了一季, 却因为大都会转念支持托斯卡尼尼而被停职 。 隔年又回到纽约担任新成立的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 大约此时他完成《大地之歌》与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 第九号交响曲 。 1911年二月最后一次前往美国, 此时马勒的病况严重, 在他要求之下被送回维也纳 。 1911年5月18日, 马勒因链球菌感染病逝于奥匈帝国内的维也纳, 留下未完成的第十号交响曲 。 死后葬于维也纳格林清墓园 。
文章插图
马勒的最后一句话
尽管事实上他的妻子就坐在他的边上, 但传说马勒用最后一口气喊出的是与他同为作曲家的名字 。 ——“莫扎特!莫扎特!”
文章插图
9.安东·布鲁克纳
安东·布鲁克纳(德语:Anton·Bruckner, 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 生于奥地利安斯菲尔登, 著名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 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气氛;他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誉为奥地利教会音乐的典范, 3部弥撒曲继承了贝多芬《庄严弥撒曲》的传统, 《感恩赞》以十分简洁的手法取得极佳的效果 。
文章插图
人物简介
安东·布鲁克纳 (Anton·Bruckner,1824-1896),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 管风琴家;1824年9月4日生于林茨附近的安斯费尔登 。 布鲁克纳早在13岁参加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唱诗班, 并学管风琴;1856年任林茨大教堂管风琴师, 1868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执教, 翌年起先后到法国、英国、瑞士旅行演出;1875年任维也纳大学和声、对位讲师, 1891年获名誉哲学博士学位 。 他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作品多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沉思气氛;他的宗教音乐作品被誉为奥地利教会音乐的典范, 3部弥撒曲继承了贝多芬《庄严弥撒曲》的传统, 《感恩赞》以十分简洁的手法取得极佳的效果 。 他的音乐作品除一部序曲和一部弦乐五重奏外均为交响曲, 共10部;这些交响曲气势巍峨, 色彩明朗, 兼用古典派贝多芬和浪漫派舒伯特的传统技巧, 以及古代众赞歌的手法和后期浪漫派的音调, 内容多数描写精神世界;布鲁克纳他对瓦格纳敬仰备至, 3部弥撒曲和第一交响曲在和声、配器方面深受瓦格纳影响, 第3交响曲以瓦格纳为标题, 第7交响曲结尾的哀乐是悼念瓦格纳之作;但其作品在生前多遭冷遇, 他去世后多年才渐受重视 。 1896年10月11日在维也纳逝世, 终年72岁 。
文章插图
主要经历
布鲁克纳在1824年9月4日在奥地利小镇安斯菲尔登一个教师家庭中出生, 早年学习小提琴, 钢琴, 但最主要是管风琴, 10岁时即会间或到教堂当管风琴师帮补家计 。 1837年他到圣弗洛里安慈善机构当合唱男童, 在那里他得到音乐方面的深入教育并且受培训成为老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841-1843)在小镇温德哈格当学校教师;这个时期布鲁克纳写有一首弥撒曲(为女中音, 两把圆号和管风琴而作) 。 圣弗洛里安慈善机构后来向布鲁克纳提供一个教师职位, 经过这一段可朗斯多夫的教师生活后(其中他还写作了一些作品), 1845年布鲁克纳回到圣弗洛里安慈善机构, 在那里作为“临时风琴手”, 直到1855年, 他已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包括一部大型B大调弥撒, 为合唱, 独唱和管弦乐队而作 。 布鲁克纳并不满足于圣弗洛里安慈善机构当教师 。 他到维也纳上课, 老师是极端保守的同奏低音和对位法教授西蒙·锡希特 。 1855-1868年在林兹, 他成为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 布鲁克纳写了一些合唱曲 。 在这个时期, 他接触到了理查德·瓦格纳的作品, 对他影响深远 。
文章插图
布鲁克纳放弃了维也纳一个作为和声和对位法教师资格考试的成绩, 虽然他以绝对优势通过了 。 他想得到的是一个宫廷管风琴师或者是一个教授职位 。 后来他去林兹剧院乐队长奥托·基兹勒那里上配器和谱曲法课 。 1863年到1868年, 布鲁克纳写出了三部大型的弥撒, 分别是d, e和f小调和c小调第一交响曲, 其中d小调弥撒的演出非常成功(1864年在林兹, 1867年在维也纳) 。 1868年, 布鲁克纳成功以通奏低音和对位法教授的身份到维也纳音乐学院任教 。 1869年他踏上了到南锡和巴黎的音乐会之旅, 期间他在管风琴上做过不少即席演奏, 在接下来的几年, 布鲁克纳用尽一切办法去得到一个宫廷管风琴师和一个大学教授的位置;1875年他最终成为维也纳大学“无薪教师” 。
文章插图
他的第三交响曲使他在维也纳陷入了新一轮的危机:第一稿是献给瓦格纳的, 上面援引了大量瓦格纳的东西, 但很快他就对这稿作了大修改 。 1877年没有瓦格纳的影响的第二稿上演, 得到的却是灾难性的结果 。 观众成批成批地离开, 直到第4交响曲在1881年上演, 布鲁克纳才在对方阵营里赢得一些掌声 。 “勃拉姆斯派”(汉斯力克用语)和“瓦格纳和布鲁克纳派”之间的战火也终于停息 。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却很成功, 首演在1884年的莱比锡;写过感恩赞之后布鲁克纳写了自己的第八交响曲, 第一版受到首演指挥家赫尔曼·列维的严厉批评;1892年第二版在维也纳大获成功;第8交响曲的第3版1890年就已上演;在1890年代布鲁克纳荣誉加身, 1892年的荣誉博士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弥足珍贵;布鲁克纳还不停笔, 但他的第9交响曲只有前3个乐章 。 第4乐章只有片断 。 林兹市立交响和剧院乐团以布鲁克纳命名, 为林兹布鲁克纳乐团;施特劳宾(Straubing)市的一个艺术学校就以布鲁克纳为名 。
文章插图
后世影响
布鲁克纳音乐中的现代性影响了大批20世纪的作曲家 。 首先是, 他大胆地和声对位音响为20世纪的十二音序列理论和实践开了先河 。 他独特的配器和管弦乐方面的创作手法, 为卡尔·尼尔森和让·西贝柳斯所实践和推广 。 他的影响还见于马勒的作品、新古典主义作曲家保罗·亨德美特和约翰·尼伯姆·大卫的作品 。 他的另一个功绩是将《弥撒曲》和《感恩赞》这类宗教音乐作品, 注入浪漫主义的技法元素, 使其音乐会化, 为大众音乐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 。
文章插图
10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
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 1778~1837)出生于波西米亚的普雷斯堡, 自幼表现出极佳的音乐才能, 在世时的声誉甚至超过与之同一时代的贝多芬 。 因其一生的音乐活动主要以维也纳为中心, 所以被划归奥地利音乐家行列 。
文章插图
人物简介
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 1778~1837), 1778年出生在波西米亚的普雷斯堡, 1837年去世 。 波西米亚有“欧洲的音乐学院”之称, 胡梅尔得其乡土风气之惠, 自幼便表现出音乐才能 。 胡梅尔一生的音乐活动主要以维也纳为中心, 所以他被划归奥地利音乐家行列 。
文章插图
主要经历
胡梅尔早期受教于莫扎特, 曾经就住在莫扎特家里, 是莫扎特的入室弟子 。 胡梅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德国、荷兰、英国巡回演出, 在英国时又跟钢琴名师克莱门蒂学习一年, 回到维也纳时尚不满15岁 。 归来后又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海顿和萨列瑞, 这三位都是贝多芬的老师, 从师从关系上看, 胡梅尔该是贝多芬的同学 。 他虽然比贝多芬年幼八岁, 由于早慧, 他比贝多芬成名要早 。 胡梅尔少年时期跟从海顿学习, 青年时期接承海顿的衣钵, 当了埃斯特哈齐乐队的指挥 。 不过这时的埃斯特哈齐乐队已不如先前那样规整, 它的旧主人去世以后, 继承人遣散了乐队, 只保留了教堂唱诗班, 老乐长海顿仍保留着头衔, 和一份终身年金 。 胡梅尔担任指挥期间, 演出任务并不繁重, 所以他得以有时间创作大量作品, 还可以外出演出 。 1778年11月14日生于普雷斯堡(今布拉迪斯拉发),1837年10月17日卒于魏玛早年从师W.A.莫扎特学习钢琴 。 1787年在德国、丹麦、苏格兰等地旅行演出 。 在伦敦就学于M.克莱门蒂门下 。 1793年到维也纳后又从师J.海顿和A.萨列里 。 1804~1811年间曾代理海顿任埃斯泰尔哈济宫廷的乐长 。 1811年后曾在维也纳教学 。 从1819年起一直任魏玛宫廷乐长 。 这期间曾到俄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波兰等国巡回演出, 获得很高声誉, 被认为是当时钢琴演奏的巨匠 。 他的创作数量甚多,涉及除歌剧之外的各种体裁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钢琴音乐 。 在当时流行的有 3部钢琴协奏曲(a小调, 1816;b小调, 1819;降A大调,1827)、变奏曲、回旋曲、2 卷前奏曲集以及练习曲等 。 他的钢琴教本, 长期以来被人们所采用 。 胡梅尔的音乐风格精致典雅, 富于装饰性, 有多样的半音变化, 曲调比较丰富, 对浪漫派音乐家F.F.肖邦、F.李斯特等人都有影响 。
文章插图
获奖记录
胡梅尔在世时声誉甚至超过与他同时的贝多芬, 因为他作为钢琴演奏家活动极频繁而且演出地域广阔, 他的演出足迹几乎遍布欧洲, 从俄罗斯到英国, 人们都聆听过这位钢琴演奏大师的精彩表演 。 他的创作在当时也很流行, 他从莫扎特那里继承来精致优美, 欢乐的青春萌动经过精心修饰, 很能代表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 。 胡梅尔的音乐曲调丰富, 旋律和配器都表现出完美的技巧, 音乐流畅, 织体清楚, 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海顿、莫扎特、萨列瑞传给他的技艺都被他圆熟地运用着 。 如果要研究古典音乐技法, 胡梅尔的作品可以提供很典型的范例 。 他编写的钢琴教材长期以来被人们采用 。 但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 他那些亲切感人的音乐却渐渐被人们遗忘, 在一些史话类的音乐文献里会经常出现胡梅尔的名字, 只是谈到他的音乐活动、演出和教学, 却很少谈他的作品 。 究其原因, 评论家们认为他那些精心修饰的音乐缺乏思想深度, 他不像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把音乐主题发展得丰富深厚, 不易深入人心, 所以容易遭到时间的淘汰 。
文章插图
【奥地利十大音乐家有哪些 奥地利十大著名音乐家】胡梅尔处于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迈进的时代, 虽然他不是时代的弄潮儿, 但是他的大幅度旋律发展和巧妙的变化音运用也影响了后代浪漫主义音乐家 。 人们公认肖邦、李斯特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少年门德尔松与他的交往获益匪浅 。
- 哈利波特中最强大的十位巫师 哈利波特十大魔法师
- 十部最不容错过的爱国电影 十大家国情怀电影排行榜
- 10部暑假孩子必看的电影 十大儿童必看电影
- 现在做什么生意最冷门,十大冷门暴利小生意行业
- 男友劈腿的征兆 恋人劈腿的十大信号
- 10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华语电影 十大真实事件改编电影
- 南京爬山的地方有哪些 南京十大爬山好去处
- 世界十大最值得去的冰川 世界十大冰川排名
- 世界十大最佳日落景点 世界十大最美夕阳
- 湖北省十大名山有哪些 湖北十大爬山好去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