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的艺术与筵席组合

烹饪,是一种艺术;品味,又何尝不是一门艺术呢?
我国古代的孔子,就是一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 。他对饮食颇多讲究:"食馁而肉败者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 。”他不仅要求吃得清洁卫生,还对食物的色香味形,以至烹调方法都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作为孔子思想继承人的孟子,用"口之于味,有同嗜焉”,概括了人们味觉对美好食物喜好的共性 。难怪我国人民习惯把吃东西叫作吃味道,味道成了判别食物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 。
我国习惯以咸、甜、酸、麻、辣为基本味,并在这五种单一味的基础上调制出风味迥异的各种复合味来 。以川菜而论.从人们所熟知的咸鲜、家常、麻辣、糖醋、烟香等味道,到口感独特的椒麻、鱼香、糊辣荔枝、姜汁、蒜泥、红油、怪味道,总计有20几种之多 。真要从这么众多复杂的味别中,品尝出它们各自不同的风味特点,也不是简单的事 。
经研究,人的舌头对各滋味的感觉不但有分工,而且在吃东西时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如吃过甜食再去吃酸东西,会感酸得厉害;吃了中药再喝白开水,您会感到水带甜味 。这种由于味觉器官受到两种不同味道刺激后产生的另一种味觉,叫作味的转换现象 。正是根据这一道理,一些考究的筵席,总要先上一道清茶去掉口腔中其他余味,以免在品尝一些名贵菜肴时影响味觉 。而且往往最后上甜菜,这既可避免甜味影响其他美味,又有解口清腻的作用 。
美食鉴赏家们也正是利用人所共有的味觉功能和味的转换现象,摸索出了一套品味经验 。一般先是咸鲜清爽,继而味道浓厚刺激性大,最后复归清淡素雅——这种由淡至浓,又由浓转淡的品味过程,使食者的味觉感受层次有序,曲尽其妙 。在鲜明的味与味之间的对比中,始终保持味觉的敏感,对罗列满桌的佳肴美味,能准确地品评出它们各自的风味特色来 。
根据人们进餐品味方面适应味觉变化的共同规律,川菜在筵席组合上不仅十分重视技术上的处理,还特别强调筵席组合的艺术,视筵席为体现色香味形及意趣的综合艺术 。这种烹调技术和饮食艺术的双重标准,赋予筵席组合无穷的再创造生命力 。
【品味的艺术与筵席组合】从技术上讲,筵席的组合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味的配合一桌筵席少则应有5~6个不同的味型,高档的筵席更应该把味型安排得丰富一些 。要注意发挥川菜味多味广,善于变化的优势;筵席菜肴应把不同味道分别岔开安排,做到浓淡相间,起伏跌宕,形成筵席的节奏 。
质的配合这实际上指菜肴成菜后的质感,这种质感是通过嘴巴细嚼后的各种感受 。它反映在食品的旭、软、酥、脆、嫩、韧等各个方面,给人以美妙的享受,文人称之为"触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