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为什么是十国中最后灭亡的 北汉为什么那么难打( 三 )


其次 , 太原本是唐朝的北都 , 又是抵御突厥、回纥的前哨要塞 , 故而城防坚固 , 仅次于长安、洛阳 。
第三 , 是契丹干爹的援助 , 作为燕云和中原之间的缓冲 , 契丹对北汉格外重视 , 每次中原进攻北汉 , 都有契丹援军出现 , 赵光义也是打跑了辽军后才从容攻城 。
最后 , 是因为汉军抵抗意志坚决 。 赵匡胤攻城时 , 宰相郭无为面对宋军 , 内心动摇:“奈何以孤城拒百万之王师?”然而他欲摇动并人(并州 , 即太原) , 而并人守意益坚 。 最后刘继元不顾他对自己的拥立之功 , 将其缢杀 。 赵光义攻城时 , 采用地毯式轰炸:矢(箭)集城上如蝟毛 , 每给矢必数百万 , 顷之咸尽 , 城中的刘继元竟然以十钱购一矢 , 凡聚百余万 。
四、“南北”之争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北汉是十国中最后被灭亡的?
首先 , 这是既定的方针 。 对于统一战争的顺序 , 当年周世宗郭荣、宋太祖赵匡胤各有一份文件说明 , 分别是王朴的《平边策》(见《新五代史·周臣传》)和赵普的“雪夜定策”(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开宝元年》) , 它们核心就是根据“攻取之道 , 从易者始”的原则 , 将统一战争分为三个步骤:
一、国富军弱的南方诸国(南唐、后蜀、南汉等) 。
二、国贫军强的北汉 。
三、契丹吞并的燕云十六州 。
明·刘俊《雪夜访普图》 , 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 郭荣和赵匡胤似乎并不完全遵从自己的计划:郭荣在打完关中之战(后蜀)、淮南之战(南唐)之后 , 立刻北伐燕云 。 赵匡胤在灭了后蜀后 , 立刻挥师太原 。 原因何在?
在笔者看来 , 这两份计划书的前提是:辽不可击 , 北汉难灭 。 如果形势变了 , 那就提前实现第二、第三步 。
郭荣北伐燕云时 , 契丹皇帝是非著名昏君耶律璟 , 此公畋猎好饮酒 , 不恤国事 , 每酣饮 , 自夜至旦 , 昼则常睡 , 国人谓之“睡王” 。 燕云对辽国何其重要?然而他听说周军攻下宁、莫、瀛三州时 , 竟说:“此本汉地 , 今以还汉 , 又何惜耶?”
赵匡胤北伐太原的主要原因是北汉发生了内乱 。 原来 , 刘承钧去世后 , 立养子、外甥刘继恩为帝 , 结果六个月后被供奉官侯霸荣弑君 , 据说是宰相郭无为和刘继恩有仇 , 怕对自己不利 , 便雇凶杀人 , 随后又杀了侯霸荣灭口 , 立刘继恩同母异父的弟弟刘继元为帝 。 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使得本就孱弱的北汉政局雪上加霜 。
所以 , 郭荣和赵匡胤就抓住这两个窗口期北伐 。 可惜 , 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和阴差阳错 , 都没有实现 。 首先是郭荣突然驾崩 , 周军只能撤回 , 否则燕云真的有可能收复 。 其次 , 赵匡胤水淹太原时 , 已经把夯土城墙泡塌了一块 , 好巧不巧 , 居然从城里漂出一团积草 , 恰好堵在缺口处 , 汉军趁机修复缺口 。 有意思的是 , 宋军撤走不久 , 太原城墙居然全部垮塌了 。 原来 , 夯土吸足了水以后 , 产生了小缝隙 , 水干了以后 , 缝隙扩大了 , 导致城墙崩塌 , 这和河床干涸后出现龟裂纹的原理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