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有轨电车逐渐取代马车成为“京城”主要的交通工具 , 东亚最早的路灯系统点亮了城市的夜晚 。 “京城”还诞生了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京城帝国大学(首尔大学的前身) 。 “京城”已发展成为日本占领下的朝鲜半岛的交通、文化和资本中心 , 同时也是朝鲜半岛的工业中心:不仅日本财阀热衷于在此开设企业 , 韩国民族实业家金性洙也在这里创办了“京城纺织” 。 京纺借助殖民者的资本、技术和新涌入的城市劳动者逐渐崛起 , 成为日后韩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起源之一 。
文章插图
“京城”是日本人起的名字 , 而半岛人自己则称其为“首尔” 。 “首尔”一词是朝鲜语中的固有词汇——指的就是首都、首府之意 。 历史上“汉城”、“京城”等名称其实都是比较官方的称呼 , 而那时一般没念过书的朝鲜半岛普通百姓一般不会使用这样文绉绉的称呼——他们一般就直接用朝鲜语中的“首尔”一词称呼自己的首都 。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这座城市已是朝鲜半岛人口最多、经济最繁荣的城市 , 是朝鲜半岛的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 , 同时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 。
文章插图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 。 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依靠美国的扶植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建立了大韩民国政府 。 韩国在确定首都时选择了已建都600多年的最大城市 , 然而放弃了李氏朝鲜王朝时期的“汉城”、日据时期的“京城”等名称 。 这些名称都是典型的汉字名称 , 然而当时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是不认识汉字的 。 尽管古代朝鲜半岛在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中把汉字作为一种官方文字使用 , 然而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使用还真就近限于官方层面 。
文章插图
古代朝鲜半岛的普通百姓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没念过书的 。 这些人只会说本民族的朝鲜语 , 而并不认识从中国传入的汉字 。 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属于知识文化阶层的占有物 , 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底层民众学习汉字却感到相当困难 。 “汉城”、“京城”这样的汉式名称始终只停留在官方层面使用 , 而普通百姓一般都按口语习惯称这座城市为“首尔” 。 李承晚政府把以前民间口语中所用的“首尔”一词确定为首都的正式名称 。 从1948年起“首尔”实际上就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正式官方名称 。
文章插图
“汉城”、“京城”这些名称是汉字名称 , 然而“首尔”一词却出自朝鲜语 。 因此“首尔”一词在当时是没有对应的汉字翻译的 。 韩文作为一种拼音文字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表达意思不精确、同音字难以区分 。 比如当我们看到ma这个汉语拼音时就可能会想到马、妈、玛、吗、嘛、骂 。 韩国总统文在寅的名字用谚文写作??? , 然而???所对应的只是wen zai yin这三个读音 , 那么我看到这三个音也可以理解为是文再银 。 同音字在拼音文字中是很难被区分的 。
文章插图
出自朝鲜语的“首尔”一词在汉语中该如何翻译呢?是不是也可以音译为手耳、守儿?这种尴尬现象不仅存在于地名的翻译中 , 其实也同样存在于人名的翻译中 。 韩国人之所以在身份上备注汉字就是为避免因为同音字造成重名 。 然而在冷战的特殊背景下韩国与中国几乎没什么交流 , 而韩国方面也从未说明过“首尔”一词该怎么翻译 , 所以中国方面就一直沿用古籍中的“汉城”这个名称来称呼首尔 。 这其实是汉字文化圈所特有的现象 , 因为韩国首都的英文名从1948年起就已确定为“Seo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