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历史简介 吴道子是哪朝人

吴道子 , 约685年 , 785年 , 河南禹县人 。 唐代画家 。 少时孤贫 。 初学书后转习绘画 , 二十岁才崭露头角 。 曾做过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 。 浪迹洛阳时 , 玄宗李隆基闻其名 , 任以内教博士 , 改名道玄 。 他擅画道释人物 , 亦擅画鸟兽、草木、台阁 , 笔迹落落 , 气势雄峻 。 曾作壁画三百余间 , “奇迹异状 , 无一同者” 。 画佛像圆光、屋宇柱梁、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 。 早年行笔较细 , 风格稠密 , 中年雄放 , 变为遒劲 , 线条富有运动感 , 粗细互变 , 线型圆润似“莼菜条” , 点划之间 , 时见缺落 , 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 。 后人把他与张僧繇并称“疏体” , 以别于顾恺之、陆探微劲紧联绵较为古拙的“密体” 。 所写衣褶 , 有飘举之势 , 与曹仲达所作外国佛像 , 衣纹紧窄 。 喜用焦墨勾线 , 略敷淡彩于墨痕中 , 足显意态 , 又称“吴装” 。 壁画名作有《地狱变相图》 。 他兼工山水 , 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 。 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 , 始于吴 , 成于二李” 。 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 , 古今之变 , 天下之能事毕矣 。 ”吴是“画塑兼工” , 善于掌握“守其神 , 专其一”的艺术法则 , 千余年来被奉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之为“祖师” 。 他的画作有《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 , 入《历代名画记》;《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等九十三件 , 入《宣和画谱》 。 传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图》 , 又名《释迦降生图》卷 , 为净饭王之子释迦出生故事 。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 《释迦图》藏日本京都东福寺 。 皆为后人托名摹本 。
集评:
唐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 , 画迹鲜存 , 难悉详之 。 唯观吴道玄之迹 , 可谓六法俱全 , 万象必尽 , 神人假手 , 穷极造化也 。 所以气韵雄壮 , 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 , 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 , 此神异也 。 (《历代名画记》)
唐 张彦远: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 , 前不见顾陆 , 后无来者 。 授笔法于张旭 , 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 张既号书颠 , 吴宜为画圣 。 神假天造 , 英灵不穷 。 众皆密于盼际 , 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 , 我则脱落其凡俗 。 弯弧挺刃 , 植柱构梁 , 不假界笔直尺 。 虬须云宾 , 数尺飞动 , 毛根出肉 , 力健有余 。 当有口诀 , 人莫得知 。 数仞之画 , 或自臂起 , 或从足先 。 巨状诡怪 , 肤脈连结 , 过于僧繇矣 。 (《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 , 骨气自高 , 树不言图 , 亦恨无墨 。 (《笔法记》)
宋 郭若虚:曹吴二体 , 学者所宗 。 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 , 本曹国人 , 最推工画梵像 , 是为曹 , 谓唐吴道子曰吴 。 吴之笔 , 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 。 曹之笔 , 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 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 , 曹衣出水 。 ”(《图画见闻志叙论》)
宋 苏 轼:道子画人物 , 如以灯取影 , 逆来顺往 , 旁见侧出 。 横斜平直 , 各相乘除 , 得自然之数 , 不差毫末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 所谓游刃余地 , 运斤成风 , 盖古今一人而已 。 (《书吴道子画后》)
宋 赵希鹄:画忌如印 , 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蓴菜条 , 正避此耳 。 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 , 犹未尽善 。 李尚时省逸笔 , 太古则去吴天渊矣 。 (《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 汤 垕:吴道子笔法超妙 , 为百代画圣 。 早年行笔差细 , 中年行笔磊落挥霍 , 如蓴菜条 。 人物有八面 , 生意活动 , 方圆平正 , 高下曲直 , 折算停分 , 莫不如意 。 其傅彩于焦墨痕中 , 略施微染 , 自然超出缣素 , 世谓之吴装 。 (《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