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冠疫情下的医疗社会史新著:重探身体、疾病、疫苗与药物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 传染病、疫苗、公共卫生等词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 , 国内国际疫情成为民众的日常话题 , 医疗社会史也成为学界热烈讨论的研究领域 。 新冠疫情之下 , 医疗社会史研究领域成果频出 , 涉及药品、医疗、国际卫生合作等众多议题 。 上海大学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撮其要者 , 简述内容 。
国际|新冠疫情下的医疗社会史新著:重探身体、疾病、疫苗与药物
文章图片

Stuart Blume, Immunization: How Vaccines Became Controversial,
Reaktion Books, 2021. (《免疫接种:疫苗是如何引起争议的》 , 推荐人:Arnab Chakraborty)
疫苗的成功研发和大众接种 , 是应对疫情的重要措施 。 对当前问题的关切 , 使得学者对历史上的疫苗问题再做探究 。 斯图亚特·布卢姆(Stuart Blume)的《免疫接种:疫苗是如何引起争议的》一书从疫苗问题切入 , 剖析现实社会的弊病 , 围绕“疫苗”和“争议”两个中心展开叙述 。 布卢姆认为 , 全球化进程和人们的医疗需求未得满足这两个现实侵蚀了人们对疫苗生产和供应机构的信心 。 布卢姆还讲述了免疫实践的历史 , 从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等早期先驱的工作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建立和基因工程的引入 。 免疫接种暴露了公共卫生当局政策的局限性 , 布卢姆对他们应当如何恢复人民对疫苗的信心做出了建议 。
国际|新冠疫情下的医疗社会史新著:重探身体、疾病、疫苗与药物
文章图片

Jean-Paul Gaudillière, Claire Beaudevin, Christoph Gradmann, Ann M. Lovell and Laurent Pordié (eds), Global Health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a Changing Regime of Governanc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20. (《全球卫生与世界新秩序:以历史学和人类学路径改变治理制度》 , 推荐人:黄运)
应对新冠疫情 , 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 。 根据2021年8月5日《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联合声明》 , 新冠疫情大流行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 应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团结协作应对疫情挑战 。 让·保罗·戈迪利埃尔等人所编《全球卫生与世界新秩序:以历史学和人类学路径改变治理制度》一书 , 以多样视角审视了从国际卫生到全球卫生的转变 。 参与该书写作的既有历史学家 , 也有人类学家 。 他们分析了为何近些年出现“干涉他者生活”这一新的阐释模式 , 以及为何这一模式的出现模糊了旧有的“南”“北”国家之分 。 该书作者认为 , 全球卫生计划不仅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卫生”运作模式的退却 , 而且新模式使得所谓“全球卫生” , 不再局限于传染病和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卫生计划 。
国际|新冠疫情下的医疗社会史新著:重探身体、疾病、疫苗与药物
文章图片

【国际|新冠疫情下的医疗社会史新著:重探身体、疾病、疫苗与药物】Bharat Jayram Venkat, At the Limits of Cur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1.(《治愈之限》 , 推荐人:王聪)
新冠病毒变异株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的流行使得一些民众开始思考原先注射的疫苗是否徒劳无益 , 也反映了传染病防治的难度之大 。 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巴拉特·文卡特在其所著《治愈之限》一书中指出 , 疾病“治愈的历史”未必单纯意味着疾病终结的历史 。 20世纪50年代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印度马德拉斯(Madras)证明了抗生素对治疗肺结核是有效的 。 但仅仅半个世纪后 , 人们开始担忧耐药菌株的影响 , 这是否意味着已经被证明可治愈的疾病又变得不可治愈?通过使用医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 探讨“治愈”与“不可治愈”背后的深层含义 。 《治愈之限》一书横跨殖民时期到后殖民时代 , 在对乡村、监狱与研究试验和临床接触的考察下 , 描绘了疗养院、旅行疗法和抗生素奇迹及其失败的故事 。 如果治愈被视为终结(疾病、治疗和更普遍的痛苦) , 该书作者文卡特所提出的“想象治愈”无疑为理解抗生素疗效减弱的现实提供了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