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老年肺炎诊疗该如何突破?( 二 )


肺泡灌洗液流式巨噬细胞62.4% , 淋巴细胞13.2% , 中性粒细胞24.2% , 嗜酸性粒细胞0.15% 。 ROSE提示炎性改变 。 患者予莫西沙星抗感染72h , 体温控制欠佳 , 热峰37.8℃ , 谵妄较前稍好转 。
治疗似乎陷入了困境 。 我们开始反思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

  • 患者有其他潜在免疫抑制的因素?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出现了感染相关并发症?
  • 抗生素未覆盖致病原?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不成立?
我们又进一步完善了肿瘤标记物检查 , 免疫+风湿抗体检测除外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 加强控制血糖治疗 。 此时肺泡灌洗液mNGS结果回报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数1003 , 单纯疱疹病毒序列数28 , 人类疱疹病毒4型序列数1;肺组织mNGS:灵长类红细胞细小病毒1型序列数1 , 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数6 。
此时终于真相大白 ,致病病原体为鹦鹉热衣原体 。 治疗调整为莫西沙星联合多西环素抗感染治疗 , 体温恢复正常 , 未再出现谵妄 , 逐渐出现咳嗽、咳痰 , 炎症指标及肝功能好转 。 复查胸部CT较2020-10-28胸部CT比较右下肺实变影较前好转 , 左肺下叶新见实变影 , 双侧胸腔积液较前减少 。
检测|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老年肺炎诊疗该如何突破?
文章图片

图2 2020-11-5胸部CT
病例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人发病率约是青年人的10倍 , 近50%以上的肺炎患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 且老年人肺部感染病死率高 , 达16.2% , 是非老年人肺炎的3-5倍[1] 。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 , 起病隐匿 , 缺乏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典型症状 。 许多患者只是身体感觉不适或者原有慢性疾病加重 。 越是虚弱的老年人 , 呼吸道症状往往越不明显 , 呼吸系统外的其它症状越明显 。 所以容易漏诊、误诊 。 近半数以上患者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 , 或为恶心、呕吐、食欲减低等消化道症状 , 而有些表现为意识障碍、表情迟钝或心动过速[2] 。
老年人更易患社区获得性肺炎 , 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各种慢性基础疾病、吞咽功能下降导致的误吸、长期饮酒、吸烟、营养状态差、肿瘤等 。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仍是细菌 , 如肺炎链球菌 , 流感嗜血杆菌 , G-肠杆菌科细菌;非典型致病菌和病毒感染比较少见 。 对于有旅居史、水源接触史 , 鸟类接触史者 , 家庭聚集发病者需要关注非典型病原体(军团菌、鹦鹉热衣原体)[3] 。
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 , 通过感染禽类如鹦鹉、孔雀、鸡、鸭、鸽等的组织、血液和粪便 , 再以接触和吸入的方式感染人类 。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鹦鹉热 , 成人多见 , 儿童较少 , 潜伏期通常为5-14d , 临床表现与军团菌肺炎类似 , 易累及肺外器官 , 出现胃肠道、肝脏、心脏、肾脏、骨骼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 。 典型症状为突然出现头痛、不适、发热、干咳、肌痛和呼吸困难 , 易合并肝炎、心内膜炎、关节炎、心肌炎、脑炎和角膜结膜炎 。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常与军团菌肺炎难以鉴别 , 主要依靠病原学诊断 。 传统检测方法包括血清特异性抗体及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 。 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增加4倍或以上 , 或IgM抗体滴度≥1:16具有诊断意义 。 但上述检测方法大部分医院及实验室都未开展 , 可及性差 , 临床对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诊断困难 。
而随着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发展 , 不基于培养 , 直接从临床标本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进行测序 , 大大提高了对不典型病原体检出率 。 快速、特异地鉴定出鹦鹉热衣原体 , 可以明确诊断、缩短诊断时间、减少重症肺炎发生率 , 为靶向抗菌治疗提供有力证据[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