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格物致知指什么,ldquo 格物致知 rdquo 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
2、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3、致知在格物 。
4、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5、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 。
6、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 。
【ldquo 格物致知 rdquo 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指什么】7、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8、“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 , 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 , 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 , 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
9、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 。
10、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 。
11、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 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明辨之,笃行之” 。
12、孔子之所以博学 , 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 。
13、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 。
14、即通过广泛学习 , 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 。
15、所以 , 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
16、这一理解与古文献并不相悖 。
17、古代“格”字用法很广,其中有训为“量度”的 。
18、《文选》载鲍照《芜城赋》:“格高五岳” 。
19、李善注引《苍颉篇》:“格,量度也” 。
20、也有训为“正”或“检”的,《尚书·周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 。
21、孔氏传曰:“弹正过误,检其非妄之心” 。
22、这些用法均可转义为“考究”、“考察”或“检验” 。
23、由此,《辞海》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 。
24、这一解释不为离谱 。
25、汉儒郑玄注解说:“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也” 。
26、“格,来也;物,犹事也 。
27、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 , 则来恶物 。
28、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
29、这一注解有两点不可?。浩湟?,它缩小了“知”的范围,认为“知”仅限于“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而在《大学》中,没有这样的限制;其二,它颠倒了“格物”与“致知”的因果关系 , 认为“格物”是由“致知”所致 。
30、无独有偶,这样的观点也得到后人响应 , 例如宋代杨时即曾强调说:“致知必先于格物” 。
31、宋代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朝代 。
32、一代名儒司马光,曾专门作《致知在格物论》,畅述己意 。
33、他首先指出:“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 。
34、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 。
35、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 。
36、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解释格物致知说:“《大学》曰:‘致知在格物 。
37、’格 , 犹扞也,御也 。
38、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 。
39、他批评郑玄说:“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司马光强调要抵御物质生活的引诱,认为这样可以保持一个人的高风亮节,不为物欲遮蔽自己的聪明才智 。
40、此说当然有其不可磨灭之处,但亦未必合乎古人原意 。
41、他与郑玄一样 , 在此问题上都“师心自用”了 。
42、“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
43、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 , 他补上了这一章 。
44、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 。
45、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 。
46、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 。
47、经过长期努力 , 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
48、朱熹所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会事物 , 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 。
49、比如考察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诚于君主等等 。
50、陆九渊和王守仁认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认识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 。
51、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心中固有良知 , 把这良知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 。
52、在格物致知学说上对后人影响较大的是宋明理学,其中主要可分为两派 , 程(颢、颐)朱(熹)一派和陆(九渊)王(阳明)一派 。
53、程朱等人释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二程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 若曰穷其理云尔 。
54、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
55、(《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56、(《大学章句·补传》)这里的“即物穷理”,是要求人们运用已知的知识 , 深思客观事物 , 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领悟 。
57、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内省式的思考过程 。
58、朱熹说:“《大学》设教 ,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
59、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
60、此谓格物,此为知之至也” 。
61、(《大学章句·补传》)显然,朱熹所追求的是通过“即物”,达到自己内心的豁然贯通,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具体内涵、特征的掌握 。
62、王阳明实践过朱熹这套方法,他坐在自己窗前“格”院子里的竹子,冥思苦想七昼夜 , 仍然不得要领,人也累病了 。
63、他不去反思自己格物方法的不当 , 反而走得更远 , 连物也不格了 。
64、他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
65、(《传习录下》)“若鄙心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
66、吾心之良知 , 即所谓天理也 。
67、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
6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也” 。
69、(《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显然,他所说的“致知格物”,不是要通过研究客观事物获得知识,而是要把“心”的“良知”和“天理”强加到事物上去,使事物与“心”、“良知”、“天理”相符合 。
70、这样的“格物致知” , 不会促进科学发展 。
71、宋明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发挥,在后世也有人表示反对 。
72、例如颜元就公开批评朱熹说:“朱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 , 日间做得 , 却只是读、讲、论……其实莫道不曾穷理 , 并物亦不能即,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 。
73、(《习斋记余·阅张氏王学质疑评》)颜元主张格物要亲自动手,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空洞地“穷理” 。
74、这样的格物致知 , 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
75、实际上,因为格物致知学说具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研究自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 。
76、例如王夫之即曾这样说过:“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 , 诚学思兼致之实功 。
77、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 。
78、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 。
79、(《搔首问》)王夫之所提到的“质测之学”,是方以智的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现象 。
80、王夫之认为只有质测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赋予格物致知学说以崭新含义,标志着这一术语已经进入自然科学范围 。
81、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
82、这时人们谈论格物致知,很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研究自然以获取知识 。
83、古老的格物致知学说获得了新生,成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根据 。
84、清末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有些径以“格致”名之 。
85、格致一词成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
86、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 , 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
87、他所说的格致,就是指的这些自然科学 。
88、在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技术合流过程中,格物致知学说以独特方法参与并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在科学技术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 皮亚杰提出的 ldquo 客体永久性 rdquo 是什么概念 皮亚杰客体永久性阶段
- ldquo 最恨你那么久都不来见我一次 rdquo 是什么歌 最恨你那么久都不来见我1次的歌词
- ldquo 以此份为准 rdquo 英文怎么说 以此份为准用英语怎么描述
- 请问Bizhirdquo是什么意思?
- 要成功就得努力
- ldquo 契阔谈?rdquo 中 ldquo 契 rdquo 的读音 契阔 什么意思
- 唐朝诗人崔护有诗ldquo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 唐代崔护诗作去年今日此门中的下一句是
- 什么是 ldquo 加持 rdquo 加持是啥意思
- ldquo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rdquo 怎样赏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解释
- ldquo 笑忘书 rdquo 是什么意思 《笑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