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题一张眼底照 病情早知道
“休息一会儿 , 睁开眼睛 , 盯住绿点 , 保持不动 , 好!”3月17日 , 一台来自看似平常的眼底相机正在北京同仁医院为受试者检查 。
“这台机器可进行12个波长的图像采集 。 ”参与相机设计的北京大学博士冯夕萌表示 , 在不同波长下 , 眼睛呈现不同样子 , 逐级成像 , 能获得视网膜不同层次的信息 。 综合信息进行分析 , 只需要短短几分钟 , 受试者眼球中血管里的血液黏稠度、血氧饱和度、血流搏动、氧代谢等27个指标一目了然 。
“这是全球首台12色眼底相机 , 它获取的指标能预警正在发展的疾病 。 ” 该研究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任秋实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在疾病的早期或超早期 , 机体结构还没发生明显变化时 , 会出现血流、血氧和代谢等方面的异常 。
正所谓“见微知著 , 察于未萌” , 团队希望通过研制这台设备实现对眼球的 “无死角”信息获取 , 进而把眼球变成可预知疾病的“水晶球” 。
12色光拍照 , 增加信息量
眼睛是“窗口” 。 平常人通过它获取外界的信息 , 医学工程学者则通过它获取体内的信息 。
“已经应用的眼底相机 , 通过分析眼底彩照中的血管形态、动静脉直径以及比例、弯曲度等等 , 可以监测心脑血管疾病 。 ” 研发团队骨干、现已任职上海健康医学院医疗器械学院的周传清教授表示 , 但只拍彩照满足不了医学诊断的要求 。 如果把光拆分成单色光 , 获取的信息将成倍增加 。
例如 , 在605纳米的红光中 , 含氧血红蛋白反射的红光多 , 拍出的照片能明显看到动脉偏亮 , 而不含氧的血红蛋白吸收的红光多 , 因此静脉偏黑 。 此前的设备无法呈现这样的区别 , 一般靠医生经验判断 。
北京大学团队将470纳米到810纳米区间中的12色光源用于成像 , 一次拍出12张不同颜色的光的照片 。
不同波长优势不同 。 周传清解释:“红光或近红外光 , 它在生物组织当中穿透力较强 , 能拍到更深层的组织信息 。 而蓝光、绿光对浅层组织的成像会比较清晰 。 ”
平行激光束 , 能拍短视频
血管中的血液是流淌的 。 “新设备可以用激光拍摄一个5秒的短视频 。 ”冯夕萌说 , 研发的困难来自激光本身光路集中的特点 , 会像舞台的聚光灯只拍到眼球的一部分 。
为了突破视野小的难题 , 团队创新设计了激光作为入射光的光路 , 不仅扩大了视野 , 还与12色相机的数据实现同步测量与评估 , 同时获得对视网膜结构性和功能性分析 。
通过短视频的分析 , 能够得到一系列动态的数据 , 如流速、搏动、血流灌注、氧代谢等 。
但对于医生来说 , 知道血液的流速又有什么用呢?“进行医疗器械的创制需要紧密联系临床 , 为临床服务 。 ”任秋实表示 , 医工结合需要多学科交叉 , 理工科不仅要懂得医学语言 , 还要在仪器设备上呈现医学语言 。
团队加入信息科学算法将这些数据转变为医学数据 。 “设备要给医生提供他懂的答案 。 例如 , 动静脉之间的含氧量差值就是氧代谢数据 , 结合血液流速、搏动速度 , 就可以测算心脑血管的年轻与否、健康程度 。 ”冯夕萌说 , 通过数据的分析 , 可以实现对微循环的覆盖式分析 。
什么时候能用上?
“目前 , 设备已经通过了权威部门的医疗器械检测 , 在安全性和设备性能方面获得了官方认可 。 ”周传清介绍 , 预临床试验已经在全国多地开展 , 预计两三年内能够推动该仪器进入社区作为疾病的筛查设备 。
- 团队|我科研团队发现新冠肺炎潜在治疗靶点
- 团队|杭州城东医院心内科义诊团队走进社区,周四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姜冬梅首批出诊
- 团队|安心省心舒心 恒美植发团队更懂发友心声
- 团队|【动态】首儿所SMA多学科团队拨开诊断疑云,精准防治罕见病患儿
- 泸州|泸州医学博士团队为何“不务正业”当起了“网红”?这里有答案——
- 疫情|吉林:对所有重症、危重症患者实行“一患一团队”管理模式
- 团队|当红几十年,今朝“明星药”被钓出“老底”
- 尿液|张忠德秦钧团队发现:衣康酸可作为新冠肺炎潜在治疗靶点
- 团队|新冠感染或致脑部退行性病变
- 检测|6天96224人次是怎么做到的?点赞阳江市人民医院核酸采样检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