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柳叶刀》子刊:日行万步?看年龄!科学家分析近5万人数据,指出老年人大可不必日行万步,6000-8000足以满足健康需求

俗话说得好 , “久坐伤身”、“饭后走一走 , 能活九十九” , 可见 , 运动对健康的好处是得到大家公认的 。 当然 , 强有力的证据也表明 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初级和二级预防措施 , 可预防超过25种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和过早死[1,2] 。
步行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运动方式 , 备受大家喜爱 。 随着智能手机和穿戴式设备的普及 , 大家对步数也有了更精准的记录 。 我相信“微信运动的步数排名”、“日行18000步=296g蚂蚁能量”都是很多人暗自较量的地方 。日行10000步最好?走路步数对健康的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步速是否也会影响健康?这些都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 。 不过 , 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 , 科学家们仍有争议 。
近日 , 由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Amanda E Paluch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柳叶刀·公共卫生》(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发表重要成果[3] 。根据对来自15个队列总计4.7万人的数据分析表明 , 随着步数的增加 , 人群全因死亡率(衡量死亡风险的指标)逐渐下降并稳定 。
图1论文首页截图
这项荟萃分析是研究者团队与走路健康联盟(Steps for Health Collaborative)合作完成的 。 研究团队对15项前瞻性队列研究(7项已发表论文 , 8项未发表)进行了分析 , 评估了队列人群每日步数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
这15项队列研究开展的地区分布广泛 , 其中 , 欧洲有4项、日本有1项、澳大利亚有1项、美国有8项以及有40个国家的数据组成的1项队列 , 这些队列研究开始日期介于1999年至2018年 。
为了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 , 研究人员构建了两个模型:模型1(model1)针对年龄和性别进行了调整 , 模型2(model2)是最终模型 , 对已知会影响每天步数与死亡风险之间关联的指标 , 如社会人口因素、生活方式行为和慢性病等因素进行了调整 。
利用模型2 , 根据每天的步数多少 ,研究者将参与者分成4组 , 每组中位步数分别为3553(最低组)、5801(中高组)、7842(次高组)、10901(最高组) , 分析了不同步数参与者的死亡风险 。 研究发现 , 与每天步数最低的参与者相比 ,步数较高的其他三组参与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40%、45%和53%(图2) 。
风险|《柳叶刀》子刊:日行万步?看年龄!科学家分析近5万人数据,指出老年人大可不必日行万步,6000-8000足以满足健康需求
文章图片

图2所有参与者、按年龄或性别划分的参与者 , 每天步数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
风险|《柳叶刀》子刊:日行万步?看年龄!科学家分析近5万人数据,指出老年人大可不必日行万步,6000-8000足以满足健康需求
文章图片

图3不同年龄人群的每天步数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此外 , 在15项研究中 , 有7项队列研究还测量了参与者的走路速度 。 因此 ,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参与者的步速与死亡风险的关联 。
总体而言 ,在考虑每天的总步数后 , 走路速度和死亡风险关联不是很明显 , 只有两个指标是例外 , 即30或60分钟步速峰值最快的25%人群 , 相比最慢的人群 , 他们的死亡风险均降低了33% 。
针对这个结果 , 研究团队认为 , 与平均配速相比 , 峰值步速可能更能反映健康水平 , 峰值步速快的人群可能更健康 , 而健康是死亡风险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指标 。
虽然观察性的研究无法证明因果关系 , 但这项荟萃研究表明 , 无论性别或年龄如何 , 我们都应该少坐多动 , 只要每天走起来 , 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 , 带来健康益处 。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 , 存在着最佳的运动量 , 超过这个阈值也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 该研究也再次表明 , 平时我们应该量力而行 , 没必要追求日行几万步 , 过犹不及 。 此外 , 这项研究也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和临床实践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信息 , 能够更有效的指导公众保持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