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全国医院检验结果互认正式施行,“一病多查”要结束了?( 二 )


2020年 , 京津冀鲁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就已包括542家医疗机构 , 其中临床检验项目全部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共154家 , 其中北京55家;开展临床检验项目部分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共388家 , 其中北京207家 。
一位北京市卫健系统人士坦言 , “对大部分医院 , 尤其是大三甲 , 外院的检查结果基本只是参考 , 很少作为真正的诊断依据 。 ”
不过 , 在大医院较少的北京市平谷区、昌平区形成了以区医院为中心的结果互认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需要负责采样 , 优先按照区域内的医联体系统 , 将样本送到区医院或区中医院检测 , 检测结果在区域内直接互认 。
此举既省了患者的花费和精力 , 也为医院压缩了成本 。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 , 截至2020年底 , 全国40.6%的公立医院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实现结果互认 , 较2015年末增长21.6% 。 同时 , 超过半数的医疗机构实现了医联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
有医院不感兴趣互认 , 是因为“以前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互相打通 , 可打通的数据究竟要做什么 , 大家都不清楚 。 ”上述接近国家卫健委人士分析 。
而核酸检测结果互认 , 提出了一个患者看病的明确诉求 , 这样对医院的推动力将更大 。 “先把这一点突破了 , 再慢慢向上垒砖 。 ”上述接近国家卫健委人士说 。
巨头也没挖动的金矿
“虽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当下的重点 , 但不会为此专门做一个系统 , 而是需要从整体上捋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标准问题 , 检查检验结果作为其中一环来推进 。 ”一位地方卫健委人士介绍 。
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数量太多 , 成为医疗数据整合上的“拦路虎” 。 以北京医院为例 , 院内有近200个不同子系统 , 而且系统之间互联互通 , 相互叠加和套嵌 。 要将全国3万多家医院的数据整合起来 , 难度可想而知 。
率先入场掘金的是“国家队” 。 2017年上半年 , 由原国家卫计委牵头 , 三大电信运营商、几大国有银行等加盟 , 成立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发展集团公司、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三大集团 , 并由中电数据、联仁健康作为主体平台 , 公开信息显示其已逐步完成医疗数据的清洗及结构化梳理 。
同时在地方层面 , 山东、江苏、贵州、福建、山东和安徽的五大医疗健康大数据区域中心同步建立 。 目前 , 已有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省统筹区域平台 , 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共享 。
“数据确实拿到了 , ‘国家队’依靠行政渠道 , 获取了大量医疗数据 , 但在开发商业价值这方面 , 没看到什么进展 。 ”杨瑞荣说 。
造成这一局面 , 是因为每家医院的数据体系都不同 , 收集上来的数据 , 完全没有经过分类 , 难以整合 , 更难利用 。 比如患者性别 , 在有些医院系统中用0和1表示 , 有些医院用M和F表示 , 需要转换 。
“难度更大的 , 像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专科很强 , 因此在它的系统下 , 仅心血管疾病分的非常细致 , 但到了社区医院就只分内科和外科 , 两家机构的数据不在一个体系内 。 ”上述北京卫健系统人士说 , 因而数据的集合产生不了1+1>2的效果 。
为了给所有医院搭建同一套数据“话语” ,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正在梳理4000多个标准的元数据 , 目前进度约四分之一 。
这注定是一项耗费时间的工作 , 头豹研究院报告指出 , 美国在2000年初建设全院级系统整合的电子病历 , 到 2010年才将重点转向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控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