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认定
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之后,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有的肇事者在事故发生之后往往会选择通过逃逸的方式来逃避责任 。那么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认定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
一、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认定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5.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6.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7.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8.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对其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的行政处罚 。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证核发地车辆管理所将对其终生不得重新获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记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 。
肇事逃逸是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的情节 。交通肇事后逃逸,并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将受到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如果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将受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
三、什么是交通肇事逃逸
【最新交通肇事逃逸认定 肇事逃逸 判定】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70号令)》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
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如〈案例1〉:孙某驾驶两轮摩托车驮载其朋友刘某(二人均喝酒过量)超速行驶时,因路上颠簸,刘某从摩托车上跌落头部着地,致颅脑损伤而当场死亡 。而当时孙某对此一无所知,仍然继续驾车狂奔,直至被人发现将其截获 。本案中,孙某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因其主观上对刘某坠地身亡这一交通事故并不“明知”,故不宜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只能认定其构成一般交通肇事罪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如果行为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而装作不知道,逃离事故现场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显然,这些人的主观恶性要小得多,因此,有必要在认定时加以区分,以保证准确适用法律,做到不枉不纵 。如〈案例2 〉:司机宋某违章驾车,将一行人于某撞死,正当宋某对于某进行抢救时,于某的亲友及当地群众闻讯赶到,持械对宋某进行殴打 。宋某被逼无奈,驾车逃离现场,直接到当地公安派出所报案 。本案中,宋某的逃跑行为就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行为人出于正当目的逃离现场后,必须及时向有关机关报案,接受法律处理,否则,如果行为人一逃便杳无音信,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
这里有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与“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来考虑的,总之,要看具体情节 。
- 交通肇事罪的赔偿标准有哪些 交通肇事罪赔偿计算标准
- 哈尔滨怎么查交通违章 哈尔滨交通违章查询官方网站
- 交通肇事罪致人死亡处罚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
- 交通肇事逃逸报警时限 交警处理肇事逃逸时限
- 交通肇事罪相关法条 交通肇事罪刑法条文
- 交通事故车辆维修费用赔偿 交通事故车辆维修期间的交通费赔偿标准
- 交通肇事罪司法程序 交通肇事罪法律
- 2021苏州相城国际文化艺术节交通指南 苏州相城车展2021
- 宜柳高速交通事故 宜柳高速最新消息
- 轻微车辆事故怎么处理 交通轻微事故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