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九派新闻不同的情景下|【心理健康】沟通——让工作更畅通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不同的情景下|【心理健康】沟通——让工作更畅通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不同的情景下|【心理健康】沟通——让工作更畅通
文章图片
不同的情景下 , 我们与人沟通会通过面部表情、说话音调、语句结构、姿态行为等表现出不同的侧面 , 有时候某一状态会成为控制我们人格的主体 , 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父母、成人或儿童的人格特点 。
沟通分析技术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Berne)通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 , 指出自我状态存在三个阶段:父母 , 成人 , 儿童 。
-父母态-
指一个人记录在头脑中的早期经验 , 通常指5岁前发生的所有无可置疑或被强加的外在事件 。 孩子将自己的亲生父母或代父母的榜样示范和言谈举止记录在“父母”这一意义重大的“磁带”上 , 将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 。 每个人对早期经验的记录不同 , 因此每个人的“父母”也不相同 。 “父母态”整合了习得的规范 , 帮助个体融入社会 , 行为表现、想法和感觉都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 “父母态”以模仿的方式进行评价 , 并尽量适合他人的标准 。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不同的情景下|【心理健康】沟通——让工作更畅通】-成人态-
10个月的孩子发现自己已经能够依靠自我意识进行思考、做事 , 这种自我实现就是“成人态”的开始 。 当孩子能够发现“父母态”中的教导概念和“儿童态”中的感觉概念与他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有所不同时 , “成人态”的信息即开始累积 , 他利用现有的资源思考、记忆、应用的部分 , 通常不带感觉 。
他监督、分析来自父母或儿童态的信息 , 处理现实问题、帮助我们过有效率的生活 。
-儿童态-
当外部事件被计入“父母态”时 , 儿童的所见所闻也被记录为“内部事件” 。 这种过去的思考方式、感觉和表现的信息定义为“儿童” 。
与“父母”类似 , “儿童”也是一种随时可以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状态 , 当下发生的很多事情 , 也会诱导童年时期情境的再度出现 。
“儿童态”运用前逻辑思维作出草率地反应 , 常分化不清或感觉扭曲 。 当一个人被情绪支配时 , 我们说他的“儿童”出现了;当一个人的愤怒压倒理智时 , 我们说他的“儿童”掌握了控制权 。 “儿童态”也有其光明的一面 , 存储了大量的积极信息 , 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欲等 。
本文转自:九派新闻不同的情景下|【心理健康】沟通——让工作更畅通
文章图片
有这样一个例子:三个人合伙做生意 , 最后赔了 。 甲说:“都怨你们 , 没有真本事 , 和你们合伙真是倒霉!”;乙说:“我觉得这次赔本有几个原因 , 一是我们三人想法不一 , 劲没往一处使 。 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观阻力 。 ”;丙说:“都是我不好 , 我没干好工作 , 请你们原谅 , 我一定会改正 , 大家还是接着干吧 。 ”
这段对话中 , 甲用长辈的口吻指责两位同事 , 显然是一种家长心态;乙非常冷静 , 像一个稳重、明理的成年人 , 属于成人心态;丙却像个小孩子 , 像做了错事一般 , 一个劲地求大家原谅 , 正处于孩童心态 。
在我们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 , 由于刺激与回应的状态交错 , 发出刺激者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 , 就会感受到挫折 。
其实 ,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当中都存在着这三种角色心态 。 当我们处于家长心态时 , 心里便有“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意念 。
家长心态又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对人刻薄 , 喜欢挑别人的缺点 , 另一种却容易对人表露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