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社会照护不可缺少,应将患者的心理痛苦视为第六大生命体征( 二 )


第一、促进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中国更广泛发展,积极发展会员,让这个新兴火苗能够星火燎原;
第二、积极把心理社会肿瘤学整合到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体系中,提高学科参与度;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完成我国肿瘤患者心理康复现状的调查和总结;
第四、建立心理社会肿瘤学教程,对肿瘤相关学科医生护士进行普遍教育,提高大家对患者心理康复的认识和关注;
第五、促进心理社会肿瘤学学科在肿瘤专科医院的学科和人才建设。CPOS是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专业的核心力量,我们一定会同心协力、脚踏实地,共同构建肿瘤患者的精神家园。
心理社会肿瘤学关注“患病的人”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社会照护不可缺少,应将患者的心理痛苦视为第六大生命体征
文章插图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李小梅
高品质医疗关注“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专科技术日新月异,医务工作者在不遗余力地为患者争取更好疗效的同时,容易忽略或忽视患者的想法、期望值和心理痛苦。专业的医患沟通和对常见心理痛苦的识别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胜任力。尽管大多数慢性疾病末期都是致命的,但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给患者和亲属带来的心理恐惧和痛苦是巨大的,是其它慢性疾病难以企及的。
心理社会肿瘤学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是植根于肿瘤临床、旨在改进医患沟通、缓解患者和亲属心理痛苦、减轻心理疾病伤害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我国,专科医生培训逐渐与发达国家接轨,但心理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和教学尚未纳入肿瘤专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也比较匮乏。十多年前,唐丽丽教授率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肿瘤心理学培训班,和许多国内同道一样,我是在唐教授的学习班学到肿瘤心理ABC的,后来她力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重组并担任主任委员,在普及和推广肿瘤心理学专业知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推动了学科发展、培训了大量临床医生。
时至今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恶性肿瘤的患病和死亡人数逐年递增。保守估计,我国恶性肿瘤生存者高达几千万,每年因肿瘤死亡的患者约300万左右,肿瘤心理支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专业团队凤毛麟角。扩大共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肿瘤专科医生培训和培养中加入肿瘤心理学内容是解决“供需”矛盾的最直接办法,对医生能力的提升和帮助更是多方面的。期待与同道们一起努力,凝心聚力,推进心理社会肿瘤学在我国的发展,惠及更多患者。
做好心理社会肿瘤的六点建议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社会照护不可缺少,应将患者的心理痛苦视为第六大生命体征
文章插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头颈肿瘤科 姜愚
心理社会肿瘤学是心理学、社会学、肿瘤学相结合的学科,由Jimmie C.Holland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开创,经北京大学肿瘤康复科团队引进中国,研究的是肿瘤相关的心理、社会、行为以及伦理问题。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表明,多种模式的心理社会干预在临床应用是可行的、有效的、可改善肿瘤患者的心身健康、生活质量,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存。这使得心理社会干预应用于肿瘤临床实践不再是一句空话或只是基于个人理念,而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依托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唐丽丽教授于2016年组织专家编写了我国首部《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并于2020年更新了《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这是中国心理社会肿瘤学里程碑式的进展,推动了更多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关注肿瘤患者及照护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