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桂枝( 三 )


病害防治
肉桂树的主要病虫害有梢枯病、炭疽病、根腐病、泡盾盲蝽、双瓣卷蛾、木蛾、卷叶虫等 。其中,主要由肉桂泡盾盲蝽为害引起的梢枯病的威胁最大 。
枝枯病
首先是需培育无病虫壮苗,加强抚育管理;剪除病枝直至基部,清理地下枯枝以及林间感病的石槁树,采用代森胺600倍液喷施控制病菌侵染传播 。
炭疽病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稀释700倍喷施,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施,每7~10天喷1次,连续3次 。
根腐病
苗圃开好排水沟,防止积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病穴用5%石灰浇灌消毒;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稀释500倍全面喷洒,可防止病害蔓延 。
泡盾盲蝽
冬季清除有病虫害和已枯死的肉桂枝茎、病叶,搬出林地集中烧毁;在泡盾盲蝽发生的盛期用1500~2000倍稀释桂虫灵乳油进行防治;一年共用药5次,一次喷药可维持药效7~10天 。
木蛾
每年3月成虫羽化以前,清除有虫害和已枯死的肉桂枝茎,远离林地集中处理;在幼虫孵化的5月底至8月初,用稀释 1500~2000倍桂虫灵乳油进行防治,隔7~10天再喷1次,连续2~3次;在秋、冬季,若发现树干有新木屑排出,用药棉蘸1:10倍的敌百虫溶液填 入孔内,外用黄泥封口熏杀幼虫 。
樟红天牛
砍去受害枝条,集中处理;若发现树干有新木屑排出,用药棉蘸1:10倍90%敌百虫溶液塞入蛀孔内,外用黄泥封口熏杀幼虫 。
5发展历史
先秦两汉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及其应用
桂枝作为临床常用药物,人药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记载:“牡桂,味辛温,主上气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 中益气??”从该段文字记载可知桂枝具有降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功 。本书将其列为上品,可强身保健,为诸药先聘通使,日:“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 。久 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足可见应用广泛之所在 。桂枝二字首见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在本书中桂枝的使用频次较高,并随配伍的不同,功 效亦不相同 。桂枝汤是治疗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所致的表虚证,方中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与芍药配伍调和营卫 。五苓散中与茯苓配伍,体现了卓越的化气行水之 功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三方是治疗风湿痹痛的有效方剂,方中用桂枝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治疗心悸病证的名方炙甘草汤中,桂枝配生姜、清 酒通阳以利血脉,可滋阴而无滞结之患 。桂枝茯苓丸是张仲景专为治疗妇人症瘕,腹痛下血所设。方中桂枝辛温行散,温通血脉 。桂枝加桂汤是治疗阳虚寒邪上逆致发奔豚之方,方中加重桂枝用量,平冲降逆,为治冲逆的要药 。由以上诸方可见通过与不同药物 配伍使桂枝的辛、散、温、通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愧为“为诸药先聘通使” 。
隋唐五代时期对桂枝功效的认识
隋唐时期本草学和方剂学得到迅速发展,桂枝的功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补充 。《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 。利肝肺气,心腹寒热,”此时,桂枝的性昧在辛的基础上增加了甘味,由温性变成了大热 。又云“虚而多冷加桂心、吴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 吴茱萸附子等大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 。并且提出了服用桂枝的禁忌:“桂心忌生葱、生菜” 。
唐以前医药文献的专著《千金要方》中有桂的方剂中,大多用的桂字,当时桂枝、桂心、肉桂为同一药物的不同名称 。孙思 邈在治“内热”时大量应用桂枝,突破了张仲景“有表证”的应用范畴,如“葛根龙胆汤”,用来治疗“伤寒三、四I;1不瘥,身体烦毒而热” 。“诸风”篇中,桂枝用于中风偏瘫的方剂中,通过药物配伍,使其发挥祛风邪、通经络、利关节之效,如小续命汤,此方由桂枝、麻黄、川芎等药组成 。风毒脚气篇中“风引汤” “内补石斛秦艽散”等方中加桂枝,取其发散肌肤水气,通行经脉气血之意 。《外台秘药》将桂枝广泛应用于温热病中,多与寒凉药配伍舍其温热之性,取其通经 脉、透营发表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