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从笔尖到指尖,260万份病历见证医学进步

探访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从笔尖到指尖,260万份病历见证医学进步】从笔尖到指尖 , 260万份病历见证医学进步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展示着一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史” , 采访人员一探究竟
探访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从笔尖到指尖,260万份病历见证医学进步
文章图片
张静正在查阅姓名索引卡 , 以前全靠它来找到患者的病历 。
长沙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傅容容
病历和档案不是用于封存和观赏 , 而是呈现欠缺 , 从而让此后的治疗趋于完美 。
中国最早发明和使用病历的 , 据考证是汉初的内科医生淳于意 。 行医时 , 淳于意会把病人信息一一记录下来 , 治愈的、死亡的无一例外 。 长此以往 , 淳于意发现这种记录对于诊断和治疗益处颇多 , 于是将其命名为“诊籍” 。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有着这样一所“病历博物馆” , 从英文手写病历 , 到中文手写病历 , 再发展到现在的电子病历……260多万份病历存放于此 , 向我们展示一部厚重的中国病历“进化史”和一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史” , 见证着我国医学的进步 。
名片解密
“病历博物馆”位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6楼的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 , 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发展历程 。 现在这间“病历博物馆”有了全新的样貌 , 依托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 , 目前中心已将所有库存病历扫描整理 , 所有数据保存在电子数据库中 , 只需在病历电子阅览室的专用电脑中进行搜索 , 从1945年的第一份病历到最新入库的住院患者的病历 , 都可以轻松调阅 。
探访湘雅医院“病历博物馆”:从笔尖到指尖,260万份病历见证医学进步
文章图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的纸质库房存着近3年住院患者的病历 。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冯启阳摄
实地探访
英文病历和手绘图示 , 讲述着光阴里的健康故事
“张先生(化名) , 22岁 , 枪伤 。 1945年10月21日入院 , 当月29日康复出院 。 ”这是湘雅医院现存最早的一份病历 。 住院不到10天 , 张先生的病历有整整30页 , 大部分是用英文写成 。
写于1948年1月7日的一份病历 , 是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的 , 他曾于当年1月6日在湘雅医院看病 , 这份病历也是以英文书写 , 医生详细地记录了曾约农的诊疗过程 。
在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 , 这样的英文病历还有1万多份 。 据了解 , 1951年以前 , 湘雅医院的病历都以英文书写 。
一代接一代的严格要求 , 造就了湘雅医院不少可称作“作品”的病历 。 采访人员翻开几本英文病历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好看的斜体英文 , 医生字迹工整 , 从中可看出其对待每一位患者认真的态度 。 面对一些需要做外科手术的病人 , 医生有时还会画出人体图解 , 不仅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法 , 也可以作为资料用于后续的交流和学习 。
这些病历不仅对疾病本身记录详尽 , 有些病历还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 如“蛋糕、腊鱼、香干……”这份像菜单一样的记录 , 其实是湘雅医院当时的医生 , 在病历中记下的患者饮食情况 , 具体到每一种食物的食用时间和分量 。 这种细致入微的记录满怀医生对患者的关怀 , 即使过去几十年也可以从纸上跃然浮现 。
1951年之后 , 本土培养的医学人才开始发挥作用 , 病历逐渐开始使用中文书写 , 同时还有打字机印制的病历出现 。 在这些病历中 , 医生手绘的人体结构图片更多了 , 有血管图、四肢图、脑部图 , 甚至还有化学分子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