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仿制片仔癀?

谁能仿制片仔癀?

一系列中药新政策的东风 , 终于真正吹来了第一款中成药仿制药 。
2024年开年未久 , 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佐力药业”)公告其百令胶囊已获批的消息 。
这是国内首个按同名同方药上市的中成药 。 根据《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 同名同方药指通用名称、处方、剂型、功能主治、用法及日用饮片量与已上市中药相同 , 且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方面不低于该已上市中药的制剂 。 简单来说 , 就是中药领域的仿制药 。
此番首个同名同方药的获批 , 在业内已然搅动了一池春水 。
百令胶囊过往作为华东医药的独家品种 , 年销售额在20亿元级别 。 而院内外市场中同样重磅的中成药大单品不胜枚举 , 包括片仔癀、连花清瘟胶囊、肠炎宁片等 。
于中药企业而言 , 仅用一年时间便拿下批文的佐力药业似乎提供了一种风向标 , 即有了更快分走中成药大品种蛋糕的机会 。
同时 , 如果从化药仿制药的发展情况来看 , 中成药仿制药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患者更低的用药价格——好比许愿一个低价买到片仔癀的机会 , 也能减轻医保支付压力 。
2022年底出台的《同名同方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所引发的业内对仿制中成药新蓝海的畅想 , 似乎已经走进现实 。
那么 , 片仔癀“平替”还远吗?

图/图虫创意
20亿级独家品种被仿
“惊天炸雷 。 ”
有业内人士如此形容佐力药业百令胶囊获批的消息 。
一方面 , 从同名同方药被明确定义至今 , 已过去了三年半的时间 , 如今终于孕育出了第一个果实;另一方面 , 根据佐力药业公告 , 其百令胶囊于2022年12月按注册分类中药4类-同名同方药进行申报 , 未经临床研究便于今年1月拿下《药品注册证书》 , 获批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
与此同时 , 佐力药业对独家重磅中成药大品种的仿制成功获批 , 也让业内人为同名同方药的“钱景”兴奋 。
在此之前 , 百令胶囊为华东医药的独家中成药 。 2014年 , 百令胶囊销售额便已一举突破10亿元;而即便经过医保谈判降价、省集采 , 根据药融云全国医院销售数据库 , 2022年 , 百令胶囊单在院内的销售额仍超过18亿元 , 是国内医院端中成药的销冠 。
过往独家明星产品的超高销售额 , 意味着仿制药企的希望与市场空间 。
先行者佐力药业已经表达了野心 。 在1月14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 , 佐力药业表示在如今拥有百令片和百令胶囊的情况下 , 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 , 将其百令系列打造成10亿元规模的品种 。
从佐力药业百令片的过往销售业绩来看 , 公司显然对新获批的百令胶囊寄予厚望 。 根据其2023年度业绩预告 , 由于集采价格的下降 , 其百令片销售金额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1.18% , 而2022年其百令片系列的销售额为2.56亿元 。
换言之 , 百令胶囊是公司业绩的重要新增量 。
值得一提的是 , 佐力药业旗下子公司青海珠峰冬虫夏草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峰药业”)此前便手握百令片批准文号 , 这为其成功仿制百令胶囊奠定了发酵冬虫夏草的工艺基础——这是百令片与百令胶囊共同的核心工艺 。
根据《指导原则》 , 同名同方药的工艺参数、辅料与对照药相同的 ,或工艺参数、辅料变化参照《已上市中药药学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经研究评估不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的 , 一般无需进行毒理和临床试验 。
这或许也解释了 , 为何佐力药业能快速拿下第一个同名同方药批文 。
打下中成药价格
佐力药业之外 , 不少企业都在蠢蠢欲动 。
据CRO(委托研究机构)企业阳光诺和中药事业部负责人陈杰介绍 , 去年下半年起向其咨询同名同方药开发的药企客户比其他哪一类都多 。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成药仿制药的蛋糕诱惑 , 另一方面则与政策“大势”分不开 。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 , 随着中药同名同方药定义的明确及技术指导的规范 , 最核心的目的在于医保控费 。
毕竟在安全性、有效性之外 , 提升药物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一直是政策推动的重点 , 也是广大用药群体关注的焦点 。
在一致性评价的基础上 , 一轮又一轮的集采对一大批药品已经砍下了重刀 。 公开数据显示 , 2018年以来 , 国家医保局已累计开展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 , 涉及374种药品 , 中选产品平均降价超过50% 。
不过相比于化药及器械耗材 , 中成药集采的降幅被业内视作温和 。 公开数据显示 , 第一轮全国中成药集采实施落地 , 中选品种价格平均降幅49.4%;在68个拟中选产品中 , 有10个产品为独家产品 , 平均降幅仅为36.4% 。 中成药集采中并未出现如集采中部分化药降幅高达90%以上的情况 。
但这是一个庞大的用药市场 。 中康CMH数据监测 , 2022年 , 中成药在医院市场与零售药店两大渠道的销售额合计3360亿元 。 随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 这一市场或将迎来持续增长 。
同时 , “2023年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占比高达45%” , CIC灼识咨询顾问李紫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中成药给医保支付压力可见一斑 。
“很多中成药独家上市品种 , 比如2023年底支原体感染高发阶段热卖的某清热颗粒(医保价格9袋60多元)、某蕊颗粒(医保价格4袋30多元)等 , 每年有几亿到一二十亿的销售额 。 ”陈杰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 。
独家大品种 , 也意味着更大的议价权 , 这也是中成药控费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 因而这一背景下 , 鼓励药企开发同名同方药 , 即仿制药 , 便更有可能以市场竞争的方式 , 把中成药的价格打下来 。
“未来若有更多中成药仿制药获批 , 将能减轻医保支付压力” , 李紫鹏表示 。
不过从眼下受理情况来看 , 中成药仿制药远远算不上火热 , 甚至可以说有些冷清 。
中国新闻周刊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数据库检索发现 , 截至目前 , 以新规获批的中成药仿制药仅有百令胶囊一款 , 另有两款同名同方药获准进入临床试验 , 分别为四川国为制药有限公司的标准桃金娘油肠溶胶囊(成人装)及新疆银朵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发的通阻合牙日仙拜尔片 。
换句话说 , 两年间只有三个品种被受理 。
那么仿制中成药难在哪儿?
博弈才刚刚开始
在业内人士看来 , 虽然佐力药业拿下了首款同名同方药批文 , 但并不意味着中成药仿制药的春天已经到来 。
一方面 , 佐力药业百令胶囊未经临床研究的快速获批并不具有普遍性 , 中成药仿制药的开发较化药仿制药更有复杂性 。
“中成药仿制药的开闸是存在技术门槛的 , ”李紫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中成药仿制开发难度不低于化学仿制药 , 化学仿制药有明确的分子结构 , 中成药的成分较为复杂 。 ”
具体而言 , 李紫鹏认为体现在道地药材、处方、工艺三个方面 。
据他介绍 , 道地药材是中成药的源头 , 道地药材的品质及选择部分与中药活性密切相关 , 而近些年来 , 道地药材的质量和数量是在下滑的;中药处方涉及多种药物的配伍 , 复方配伍理论基础存在较高的壁垒 , 其配方中的某些原材料和不同组分的配比是中成药的成药“灵魂”、药效“秘密”;在工艺上 , 中药还有着复杂的炮制流程 , 牵扯到复杂的提取分离手段、质量控制方法等 , 而即便拥有同样的处方 , 不同炮制方法制备的药物药性也会有差别 。
这也决定了中成药的仿制壁垒参差不齐 。 “以片仔癀为例 , 其处方和工艺是国家级保密 , 大大提高了其他厂商仿制的门槛” , 李紫鹏介绍 。 更何况 , 片仔癀组方中的天然牛黄、天然麝香的稀缺性 , 也掣肘着欲仿制者 。
同时陈杰指出 , 虽然按照《指导原则》条款理解 , 很多品种可以免临床 , 但结合国内药品审评注册发展史来看 , 从专业角度评估的话 , 绝大部分品种 , 或者说99%以上的品种都要做临床 。
以上种种 , 都对仿制药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想要分走蛋糕前 , 无论是布局上游原材料、处方研究、稳定生产体系 , 还是后期进入临床研究 , 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 。
另一方面 , 中成药仿制药的开发势必牵动仿制药企与被仿药企两方的神经 , 利益之战也会为仿制中成药平添不少变数 。
譬如药企间的专利战 。
最近 , 华东医药子公司中美华东对佐力药业子公司珠峰药业等发起生产工艺专利侵权诉讼 , 便被业内视作一次对仿制药企业的“狙击” , 意在阻止佐力药业百令胶囊的上市销售 。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学教授、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根据《指导原则》 , 同名同方药的工艺路线需要与对照药保持一致 , 这涉及多个环节的相似性 , 更容易涉及专利侵权问题 , 尤其是工艺相关的专利 。 “目前中药专利中 , 工艺相关专利的占比是比较高的 , 这也是同名同方药研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 ”
又如被仿药企通过提升质量标准及增加适应症、申请中药保护等方式设置壁垒 , 让后来者无从知晓如何做到与已上市中药相同 , 甚至可能让后来者的投入最终打了水漂 。
“假如一款感冒清热胶囊有六味药 , 原有质量标准中只有两味是定量的 , 比如金银花 , 而其他四味如薄荷只是定性的 。 那现在我可以做质量提升 , 把另外四味药或者三味药也做一个定量 , 然后去补充申请 , 补充申请的审评周期一定是短于仿制药申请的 , 而仿制药还得跟我的对照药品一致” , 陈杰举例介绍 , “你看不到对方在做什么 , 这就等于是在打一场不知道方向的仗 。 ”
前途是光明的 , 道路是曲折的 , 一场庞大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
【谁能仿制片仔癀?】作者:石晗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