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率低于8%!破局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哪些新尝试( 二 )


根据《研究》中的解释,概念验证是指,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进一步形成全新或改进的产品、工艺或者生产方法,以及是否能运用新产品、原理和方法解决社会需求的一种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验证模式。
近年来,欧盟、新加坡、美国等陆续实施概念验证计划、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在国内,2018年以来,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对外发布“概念验证支持计划”、西安交大也成立了国内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
根据《研究》,概念验证的验证对象可以包括:技术可行性研究、原型制造、特性测评与演示测评、市场测评和竞争分析、知识产权定位评价、生产与组装调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等。
概念验证的功能则包括了融资功能(为基础研究成果商业化提供种子基金)、技术评价功能(发现具有商业化价值的科技专利)、学习与交流功能(促进产学研各界沟通)。
《研究》也对国内现存的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与概念验证中心做了区分,“技术转移转化办公室负责机构科技成果整体管理,包括成果披露和统计,承担过程中的法律文档工作;而概念验证中心则侧重科技评价,并基于筛选的专利技术,组建商业化工作团队。”
顾文君告诉采访人员,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建设经验,对于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可成立独立的“概念验证中心”,为具有较好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的医学创新技术提供成果转化的“起航服务”。
顾文君进一步表示,三甲医院可以从医院优势特色学科入手,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转化孵化器,“从全院层面做好孵化器运营,并配备一定的专项资金、专业人才等。”
采访人员了解到,尽管医疗机构开展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有些已有课题支持和临床医生指导等天然优势,但瓶颈仍存,“从政府获得的科研项目,在预算中往往无法覆盖概念验证所需的例如专利导航与布局和实验室样机制作等费用。”顾文君补充。
采访人员了解到,以上海中山医院等为例,一些三甲医院中,除了由科研处负责全院医生的专利申请、交易及其他法律服务外,专科医生兼职参与的情况较为普遍,专职运营概念验证中心的情况则不多见。
一些以医生为职务发明人的专利(多为Ⅰ类、Ⅱ类医疗器械)以几万~几十万的价格转让给企业,而这些仅仅是概念验证的一部分,还不包括后续的产品上市、商业化销售。
为此,顾文君表示,医生作为发明人开展成果转化需要实现两个层面的闭环,一是研究层面的闭环(从受试者入组到获得专家指南性结果,提供诊疗新策略)、二是产业层面的闭环(从新药新器械研究到获得高经济效益),而随着上海各项支持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政策出台,对于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权责已经逐步下放到了医疗机构,可以部分打消医生在规则层面的顾虑,但以作价入股的转化路径在医疗行业仍需探索。
上海一高校科技园技术转移平台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他们的平台是负责将其高校各实验室中有前景的项目挖掘出来,提供孵化类的服务,但这其中较大的问题还是初始资金;许多项目概念很好,但由于无法进行验证,推进会受到一定阻碍。
该负责人建议,对于概念验证这块工作,可以由政府承担部分经费,并组建一个社会化平台,再有一个偏社会化的天使资本来参与这类项目,这样一来,社会化团队有足够的动力去做成果转化,资金成本也有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