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警惕“物传人” 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境外快递

北京市和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在1月17日分别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 , 各自通报了当地本土确诊病例的情况 , 均研判不排除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 。
新冠病毒通过境外邮件及其他物品“物传人”的风险有多大?个人如何更好地防护?采访人员依托权威信息来源进行梳理归纳 。
“物传人”风险有多大?
不是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
1月16日 , 国家邮政局安全监督管理司发出通知 , 要求各企业要切实做好国际邮件快件处理场所消毒、通风等工作 , 对进口国际邮件快件 , 要在进入生产处理环节之后 , 第一时间逐件进行外包装各面全覆盖消毒 , 并制定疫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进口邮件快件疫情防控处置方案 。
新冠病毒在低温下长时间存活并经冷链传播的案例 , 过去一年多来在我国部分地区曾先后出现报道 。 我国疫情防控一直坚持人、物、环境同防 。
不过 , 梳理公开报道中的“物传人”情况 , 可以发现基本是市场、物流等第一接触点的人员感染 。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 是“物传人”的限定条件较多 , 并非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 。
在此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 ,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介绍 , “物传人”要造成感染 , 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物品污染较重;二是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较长 , 一般来说温度越低 , 病毒存活时间越长;三是接触污染物品时未采取适当防护措施 。
吴尊友认为 , 相比受到人感染 , 受到物感染的病毒量不同 , 病例容易出现无症状感染或轻症感染 , 往往发现不够及时 , 可能引发新的疫情 。
既往案例中 , 一度有过部分食品表面检测出核酸阳性 , 曾引发“物传人”担忧 。 为此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负责人专门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 活病毒、死病毒、病毒的片段查出来都可能是核酸阳性 。 光是检出核酸阳性 , 不代表具有传染性 , 只能说明曾被新冠病毒污染过 。
个人如何做好防护?
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境外快递
疾控专家提示 , 收取快递尤其是境外快递时 , 做好戴口罩、妥善处置外包装、对内件做消毒处理后进行使用等防护措施 , 可有效减小被新冠病毒传染的潜在风险 。
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张流波表示 , 收取快递最好选择无接触方式 , 或尽量佩戴好口罩和手套 。 拆除外包装后 , 及时摘下手套并清洁双手 , 做好手卫生 。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建议 , 收到境外邮件或物品时 , 正确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 减少直接接触和交流 。 尽可能在固定地点取件 , 实现无接触交接 。
此外 , 拆件时尽量在户外进行 , 外包装不必拿回家中 , 可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如需拿回家中 , 可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对内外包装进行全面消毒 。 处理完邮件后及时摘下手套 , 更换口罩 , 认真进行手消毒或清洗双手 , 避免用不清洁的手触碰口、眼、鼻 。 据新华社
冬季新冠病毒环境传播风险大 专家支招如何做好防护
由于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 , 吸入病毒气溶胶和接触被污染的物体感染病毒的风险随之增加 , 专家建议民众针对冬季新冠病毒环境传播注意增强防护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气溶胶实验室负责人要茂盛教授告诉采访人员 , 环境传播是指健康人与新冠感染者之间“时空”上没有直接交集 , 而是通过吸入感染者排放的病毒气溶胶(包括地面再悬浮与废液气化) , 或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又触摸口鼻导致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