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困难的十几天挺过来了”——记者探访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二 )


“因为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占地面积大 , 一病房的30张床位只能缩减为20张 。 ”孙永昌告诉《工人日报》采访人员 , 除了床位、设备外 , 最缺的是医护人员 , “当时医护人员感染的也很多 , 医院从各科室调配医生、护士支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
亚重症病房在医护人员、救治设备等方面低于ICU病房 , 但高于普通病房 。 支援的医护人员来自内科、肿瘤科、外科、全科等科室 。 “时间太紧张了 , 只能抽出1天时间集中培训支援的医护 。 ”孙永昌介绍 , 培训都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骨干医护负责 , 主要涉及药物治疗、呼吸支持等内容 , 很多支援的医护都有ICU病房工作经历 , 能够快速上手 。
“最困难的十几天挺过来了”——记者探访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文章图片
呼吸亚重症一病房 , 医护人员正在记录病人信息 。 (图源:工人日报)
第一个亚重症病房建立后 , 床位依然跟不上仍在增加的重症患者 。 随后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又陆续改造了4个亚重症病房 , 总床位增加到现在的150多个 。 “当时很多医护都没彻底康复 , 只要不发烧 , 身体稍微好一点就回来了 。 ”孙永昌介绍 , 亚重症病房运行一个多星期后 , 感染的医护人员陆续返岗了 , “人员也就充裕多了 , 最困难的时候大概有十几天 , 终于挺过来了” 。
2022年12月中旬 , 医院全员动员 , 很多同事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 。 孙永昌感慨地说 , “现在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了 , 我们也要求医护人员注意休息 , 按时上下班 , 长期高负荷工作身体是受不了的 , 也不能长久 。 ”
3
“春天已经不远了”
在重症患者的救治中 , 护理工作极为重要 , 病房平均一个床位配备1.5个护士 。 1月9日下午 , 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 , 亚重症一病房护士长赵东芳刚刚整理好一份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注意要点 , “就是帮助护士掌握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时的注意事项 , 比如怎么摆放机器和氧气瓶” 。
作为呼吸专业的护理专家 , 赵东芳2022年11月承担了医院支援小汤山方舱医院的任务 。 2022年12月16日 , 她完成了支援任务 , 医院也成立亚重症病房 , 赵东芳负责筹备护理团队 , 又马不停蹄地到岗了 。
“最困难的十几天挺过来了”——记者探访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文章图片
赵东芳正在穿戴防护服 , 准备进入病房工作 。 (图源:工人日报)
亚重症病房刚运行时 , 护士长的工作千头万绪 , 每天都有新物资送来 , 呼吸机就有十几个型号 。 “当时正是重症患者最高峰 , 作为护士长的压力也很大 , 新设备自己得赶紧摸透 , 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护士都掌握 。 ”赵东芳就和同事拍视频演示 , 发到工作群里相互学习 。
在赵东芳看来 , 高质量地执行主治医师的诊疗方案是护士最重要的职责 。 监测仪器参数、服药、氧疗、排痰、俯卧位治疗 , 料理患者生活、安抚患者情绪……每天的工作非常琐碎、繁重 , 这就需要护士既细心又耐心 。 “有的护士一个班下来 , 在病房里就走了2万步 。 ”赵东芳举例说 , 比如俯卧位治疗 , 需要1个人看着各种管路 , 3个人同时使劲帮患者调整俯卧位 , 4个护士无缝配合才能完成 。
在治疗护理中 , 有些高龄患者不愿配合治疗 , 一些家属还会因为担心而焦虑 ,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话聊” 。 1月4日 , 亚重症一病房新收了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 。 “她症状还挺严重的 , 刚来时不太配合治疗 。 ”原来 , 老奶奶的老伴也感染了 , 病情比她还重 , 还在等床位 , 她是担心老伴 。 “了解情况后 , 我们一边争取让老爷爷也住进来 , 一边安慰奶奶 。 ”很快 , 老奶奶的老伴也住院了 , 他俩的床位只隔着一面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