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 二 )


当李登海说出“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 ,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志向时 ,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痴人说梦 。 事实也给李登海浇了冷水 , 无数次试验都失败了 。
刚来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时 , 李登海观察记录上百万粒种子栽培实验发现 , 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很难突破亩产700公斤产量能力这个极限 。 于是 , 他开始转变观念 , 选育叶片上冲、适于密植的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 。
1979年春季 , 李登海将在三亚市荔枝沟育种基地南繁选育的“掖单2号”“掖单3号”7公斤多种子带回山东掖县试种 。
“亩产分别为776.9公斤和774.9公斤 。 ”看着称出来的数字 , 李登海一度怀疑称错了 。 “再称 , 确认下 。 ”李登海说 。 “没错 , 就是776.9公斤和774.9公斤 。 ”听罢 , 李登海脸上的笑容一下子舒展开了 。
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第一次突破了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在夏玉米区的高产能力不到700公斤的高限 , 在我国整个玉米栽培界引起极大轰动 。 但李登海并没有满足于此 。
3
主攻我国夏玉米育种
七次创造高产纪录
“李老师竟然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 。 ”谈及李登海 , 张明眼里满是敬佩 。
在海南进行南繁育种期间 , 李登海和团队将研发重点放在创新性的紧凑型种质资源、选育更高产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上 。 在山东登海种业公司三亚崖州的南繁育种基地 , 竖立的7块牌子见证了李登海先后刷新纪录的历程 。
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李登海选育的“掖单6号”“掖单7号”屡屡刷新自己创下的我国夏玉米纪录 。 亩产突破1000公斤 , 是李登海上世纪70年代做梦都想的事情 。
1989年10月 , 李登海在陵水南繁育种基地选育的中矮秆、抗倒伏的紧凑大穗型“掖单13号”玉米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纪录 。 亩产1096.29公斤 , 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 。
李登海说 , 1990年 , 原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玉米生产会议上 , 他们选育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正式被国家认定为高产玉米杂交种并推广 。
2005年 , 李登海利用通过种质资源创新育成的紧凑型超级玉米新品种 , 创造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纪录 。
2013年 , 在新疆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高产田里 , 李登海团队选育的“登海618”亩产达到1511.74公斤 , 创造了我国春玉米的高产纪录 。
“紧凑型高产玉米比平展型玉米杂交种实现了五大突破 。 ”问及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育种高产纪录有何妙招时 , 李登海说 , 他主要从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经济系数、高密度情况下单株生产力、玉米高产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 据统计 , 李登海培育玉米良种前 , 每亩玉米地只能养活1个人 , 而李登海培育良种后 , 每亩地能养活4.5个人 , 提高了3.5倍 。
4
南繁加代助推
连破玉米育种纪录
在50余年的玉米育种生涯中 , 李登海共选育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90多个 , 成功开辟了中国玉米高产之路 。
玉米之所以连续11年成为我国三大主粮之首 , 南繁加代这一“助推器”功不可没 。
“常规选定一个自交系需四五代 , 再加上组配二三代 , 要六七年时间 。 但通过南繁加代 , 三四年就能培育出一个品种 。 ”李登海说 , 玉米生长期一般为90-120天 , 一般情况下 , 每年9月 , 他们在三亚播种一季 , 11月再播一季 , 来年2月再播种 , 5月收获后 , 及时带着海南培育的种子赶回山东 , 正好赶上夏播 。 这样一年繁殖4到5代 , 从而加快玉米育种 。
“在我国北方 , 每年只能进行一次育种 , 但在海南进行南繁加代 , 我们每年以3至4代的速度推进育种科研步伐 。 这相当于完成了在我国北方需要100余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 。 ”李登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