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南桔江北枳

一、出处 。
1、原文:“江南桔江北枳”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2、译文:“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权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
后人遂用“南桔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比如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登陆中国后,由于“水土不服”而明显偏离了其“真谛”,就被形容为“南桔北枳” 。淮南的桔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 。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
二、原因 。
1、橘:橘子树,常绿乔木,树枝细 , 通常有刺,叶子长卵圆形,果实球形稍扁,果皮红黄色 , 果肉多汁,味酸甜 。
2、枳: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 茎上有刺,叶为复叶 , 有小叶三片 , 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绿色,味酸苦 。也叫枸橘 。
【为什么江南桔江北枳】3、橘和枳是两种不同种类的植物,二者基因型也不同 。“南橘北枳”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古人观察不周而造成的误会 。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 。橘只能耐零下九摄氏度以上的低温;而枳能耐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 。当人们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从淮南移到淮北,由于橘树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于零下九摄氏度的低温,橘树地上部分冻死 , 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却安然无恙 。当次年春暖花开时,砧木树上的不定芽萌发长成了枳树,过几年就开花结实了 。古人不明究竟,误认为是水土条件不同导致橘变成了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