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 是指在脑梗死期间 , 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 , 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 。 脑CT扫描或脑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 , 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 。 这种现象称之为出血性脑梗死或脑梗死后脑出血 。

症状|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
文章图片
【症状|出血性脑梗死的防治】一、出血性脑梗死的分型
1)根据发病时间 , 出血性脑梗死分两型
1、早发型
即脑梗死后3天内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 , 可能与栓子迁移有关 。 临床上常有神经系统症状突然加重 , 持续不缓解 , 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 。 颅脑CT显示: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 。 出血量大时 , 在低密度区内有高密度血肿图像 , 且常有占位效应 , 病灶周围呈现明显水肿 。 此时若无出血前的CT对比 , 有时很难与原发性脑出血鉴别 , 预后差 , 病死率高 。
2、晚发型
脑梗死8天后发生的出血性脑梗死 , 晚发型的发生常与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 。 该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显 , 甚至病情逐渐好转 。 颅脑CT显示:多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出现点状、斑片状、环状、条索状混杂密度影或团块状的高密度影 。 晚发型大多预后较好 , 在临床上易被临床医师忽视 。
2)根据临床症状 , 出血性脑梗死分3型
1、轻型出血性脑梗死
发生时间晚 , 多在脑梗死7~8天后发生 , 部分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时发生 , 发生出血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加重 , 预后同原来的脑梗死 。
2、中型出血性脑梗死
发病时间在脑梗死后4~7天 , 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 , 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病情加重 , 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 , 一般无意识障碍 , 预后较好 。
3、重型出血性脑梗死
发生在脑梗死3天内 , 表现为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突然加重 , 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 , 重者可形成脑疝而死亡 。
二、如何发现出血性脑梗死
脑梗死尤其是脑栓塞 , 病情突然变化 , 或病情一度平稳又加重者 , 若条件允许 , 应及时进行颅脑CT或颅脑MRI检查 , 以求确诊及进行相应处理 。
值得注意的是 , 出血性脑梗死应与原发性脑出血、脑瘤性出血等鉴别 , 有时需要有原始颅脑CT片对照观察方能确诊 。
三、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
对于疑有或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 , 应停用一切能诱发出血的药物 , 如抗凝剂、溶栓药、扩容剂、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剂等 。
1)治疗原则
1、轻型出血性脑梗死:以治疗脑梗死为主 , 脱水降低颅内压 , 调节和控制血压、血糖 , 清除自由基 , 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 防治并发症;
2、重型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梗死合并中、重型出血性脑梗死:按脑出血治疗 , 积极脱水 , 降低颅内压 , 减轻脑水肿 , 防止脑疝 , 调整血压 , 防治并发症等;
3、脑血肿较大或破入脑室者应尽早进行血肿引流术、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
2)病因治疗
心源性脑栓塞是在心脏疾病的基础上 , 特别是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死 , 所以治疗时 , 应积极控制心脏病 , 尽量减少心源性脑栓塞复发 。 高血压患者尽量把血压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