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何患者抱怨治病贵,医生却吐槽收入低?( 二 )


钱都到哪了?如果患者和医生都说的没错 , 那中间的差价去哪了呢?
自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 , 我国的医疗政策发生改变:基本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仍由政府负责 , 县以上医院遵循“全额管理、专项补助、结余留用、超支不补”原则 , 并在1992年并轨收费标准 , 自费病人和公费劳保医疗病人按照同一种价格收费 。
这样的情况下 , 几乎所有医疗机构都要自负盈亏 , 不得不向市场化转变 ,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医院 , 都成为“盈利性医院”才能生存下去 。
尽管之后医疗服务价格有过几次调整 , 但医院始终入不敷出 , 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 一般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成本回收率只有28.47%~37.86% , 亏损的大部分是最基础的医疗服务项目 。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期 , 医保收入进一步吃紧 , 严禁、严查大开处方、大开检查创收行为 , 加上高值耗材带量采购 , 新冠疫情的影响 , 医院靠“卖”药、“卖”耗材、“卖”检查来挣取利润的机制已经行不通 。
医院唯一能依靠的 , 就是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相当于挂号费和护理费) , 以体现医护人员的工作价值 。 但由于我国国情 , 想要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又特别艰难 , 所以医护工作者只能廉价服务 , 靠量补偿 。 这就造成了医生既干得累 , 又对薪酬不满意的现状 。
此外 , 患者的药费、耗材、器械里 , 很大部分是医药公司或者器械公司等中间商赚了巨额差价 , 利润并非医院独吃 。
医院的营收除了分给医护人员 , 还要养比医生多得多的行政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退休人员等 。 有些医院医务人员一百多 , 其他人员却有好几百 , 人员臃肿 , 资源浪费 , 包袱很重 。
医生一个人的创收要养几个人 , 却只拿1.5倍工资 , 他们能满意吗?
如何解决患者和医生的问题?对于治病来说 , 患者和医生是同一个战壕里共同对付病魔的战友 , 本应相互信任 , 相互合作 , 患者有治病的需求 , 医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手艺换取报酬 , 合情合理 。
然而 , 现实却是 , 看病不单只给诊金 , 医生的诊治往往离不开昂贵的检查和药物 , 很多疾病需要巨大的花费才可以得到治疗;患者承担不起 , 依赖医保兜底;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 医保要严格节流避免资金快速亏空 , 对医院检查、药物的控制和查处越来越严格;医院运营成本巨大 , 内耗大 , 还想给医生增加收入……陷入彼此博弈的循环 。
三者博弈的结果 , 就是患者必须承担一部分自费 , 病越多、越大付出越多;医保继续出台各种政策收紧资金;患者多花钱 , 医院才能更赚钱 , 医院让医生护士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来提高个人收入 。 医患之间形成了某程度的对立 , 一旦平衡被打破 , 例如患者花费巨大却没有预期的结果 , 医患纠纷随之而来 。
在没有其他因素入局的情况下 , 这个问题目前很难得到解决 , 甚至是无解的 , 毕竟高端医疗的耗费实在太大 , 人又太多 , 我国无法为所有大病医疗完全兜底 。

那何为“其他因素”呢?这里给出一点个人的期望和建议:

  1. 国家增加医疗或医保的财政补贴 , 提高全民医保覆盖率和报销比例 。 在和平年代 , 除了国防的安全感 , 医疗福利能大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 解除拼搏奋斗的后顾之忧 。
  2. 设立真正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 , 一切费用由国家承担 , 实现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医院并存 。 尽管看病可能要排期 , 但却是穷困者最后的救命稻草 , 是社会优越性最好的体现(例如香港公立医院住院100元/次 , 所有费用全包 , 但非紧急疾病需要排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