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刑,司马迁受宫刑的样子

《司马迁为李陵脱罪腐刑,被汉武帝施以腐刑,汉武帝很仁慈》

腐刑,司马迁受宫刑的样子

文章插图
【汉书、李陵传】:“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人,谦上下士,甚得名誉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塞,击右贤王于天山 。”“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上曰:“将恶相属邪!我发军多,毋骑与女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 。”
腐刑,司马迁受宫刑的样子

文章插图
要弄清司马迁之祸,必须先弄清楚李陵失败的原因 。李陵失败有五条 。
(1)、调度失和,互相不服气,不配合 。李陵不愿给李广利做后援,路博德不愿给李陵做后援 。
(2)、李陵非常骄傲狂妄,汉武帝说没有骑兵给她,他说自己带五千步兵就可以直捣龙庭,骄兵必败 。和主帅李广利不对付,帝曰:将与相失和也 。
(3)、李陵不听命令,不按计划行事 。计划让他出西河,他出居延海,剑走边锋,和主力部队不能协调作战 。
【腐刑,司马迁受宫刑的样子】(4)、孤军深入,和友军不密切配合,不听后援“伏波将军”路博德的建议,甩开后援单干 。
(5)、作战虽勇,但孤军深入,被三万匈奴兵围 。斩杀虽多,也不能突围,李陵降后,其部下逃散而回者400人 。
(一)此次战役,汉军三路总兵力约五万,匈奴总兵力八万 。汉军由于李陵赌气自负,导致三路汉军各自为战 。李广利遭遇匈奴主力,斩杀一万多人,突围回来;路博德部亦遭匈奴围困,突围回来数千人;李陵被三万匈奴兵围困,李陵与韩延年帅汉军突围,韩延年战死,有400汉军回来,惟有李陵投降了 。
根据《汉书》的记载,李陵军击杀匈奴兵不超过五千人,而司马迁把李陵击杀匈奴兵,夸张成一万多人 。汉武帝非常爱惜李陵,一直想抢回李陵,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汉武帝还让公孙敖发兵去抢李陵 。此事有误会,传言李陵为“单于”设兵阻击汉军 。才导致汉武帝下决心杀了李陵家属 。后,使者见李陵,李陵解释说,是李续不是李陵 。杀李陵三族是国家法度,不是汉武帝个人的恩怨 。至于说,国家法度夷灭李陵三族是否合理,不能用今天的尺度来衡量,那个时候的法律就是那样规定的 。第一为谋逆造反,灭九族 。第二为,变节叛国投降,夷三族 。
(二):司马迁和李陵是亲戚关系,司马迁娶了李陵的堂妹为妻,李陵就是司马迁的大舅哥,司马迁的太史令也是李陵向汉武帝推荐的 。从私情的角度来说,司马迁为李陵投降脱罪,说明司马迁为人有情有义;但是,从公家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夸大李陵的战功,为李陵投降做辩解,是徇私舞弊的丑恶行为 。
《李陵传》: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
司马迁为李陵脱罪,在情节上有情可原,但是于国家法度不容 。李陵变节投降是仅次于谋逆的重罪,谁也救不下来 。当时谁又能分清是真降还是假降 。况且,汉武帝对李陵恩宠有加,李陵兵败投降一年多后,才廷议治罪李陵 。司马迁在李陵投降事情上固执己见、言过其实,为李陵脱罪而受牵连,获得大不敬的“诬惘”罪,就是书生意气,不明就里,自取无妄之祸也,谁也不能怪 。
(三):汉武帝,并没有要置司马迁死地的意思,所以对司马迁是留有余地的 。按照汉律,司马迁之罪,可以用缴纳罚款代替,交50万钱免去刑罚 。大家不要误解,是五十万钱,不是五十万两银子 。司马迁获罪之时,汉通行五铢钱 。这五十万钱,一个钱就是一个铜板,1000个铜板约折合一两多银子,大概就合6、7百两银子 。司马迁的年俸是600石米 。一石米在当时约合一两银子,所以,50万钱就是司马迁一年多的俸禄 。
问题是,司马迁被下狱后,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全跑回司马迁家乡夏阳『陕西韩城』 。司马迁的儿子和亲戚族人,害怕像李陵一样被族灭 。立即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没弄清楚司马迁究竟犯了什么样性质的罪过情况下,仓促的就放弃了对司马迁的营救,举族改姓 。顺着通风报信这个意思,把司马一拆为二,一部分族人姓同{仝},另一部分族人姓冯 。这就是陕西韩城司马迁后人族人改姓避祸的传说 。司马迁也就失去了花钱赎罪的机会 。
(四):由于司马迁的儿子和亲戚全改名换姓了,故此没有人出面拿钱提司马迁赎罪;但是,汉武帝太爱才了,故此网开一面,将司马迁的“死罪”降为“活罪”,司马迁自己选择了“腐刑” 。司马迁之所以坚强活下来,他自己说是为了完成,毕生所愿【史记】的撰写 。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明明白白的写着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只要是人,受此大辱,就会有报复心理 。
《后汉书? 蔡邕传》: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做谤书,流于后世 。方今国祚中率,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 。”
班固《典引》:“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 。”
王允说司马迁是佞臣,班固说司马迁不是善良的读书人,历代文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并不高 。只有鲁迅先生,把司马迁捧上了天,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其实,司马迁是一个徇私舞弊、尖酸刻薄的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不以史实为依据,而以个人好恶编写《史记》,把《史记》写成了诽谤之书,让《史记》的真实可信度大打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