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向右|基于史料与心理学 爱情向左婚姻往右( 二 )


在林长民看来,对于爱情,"这种种用情缠绵婉转处,叫做情结,或是断的,或是续的,都算是爱情" 。
而对于婚姻,则需要综合考量多重因素,社会反响,财产制度,价值匹配等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 。
徐志摩长林徽因八岁,且为人夫,为人父,与爱女林徽因相爱,不是长久之计,结婚更是使不得 。
父亲的婚恋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林徽因 。
再者,林徽因也无法摆脱家族、社会的束缚 。
正如林徽因所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 。
林徽因一旦选择了徐志摩,流言蜚语与各种压力就会扑面而来,这些是她承受不起的 。
基于上述多重因素的考量,林徽因没有接受徐志摩 。
03 "林梁牵手":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两厢情愿?1921年10月,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回来后,林长民就想把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事定下来 。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认为为时尚早,让孩子们自然发展为好 。
1923年5月,梁思成因车祸腿部受伤,于是林徽因天天去照顾 。相处的这段日子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感情日益笃深,同时,梁思成决定与林徽因一起学建筑 。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 。
1925年12月,林长民在反"奉"战役中不幸身亡 。
林徽因无法承受亡父之痛,几度欲弃学回国,在梁启超的精神鼓励与物质资助下,才坚持下来 。
林长民遇难后,梁启超帮忙料理了林长民的后事,照顾林长民的眷属,待林徽因犹如亲女儿 。
梁启超的无微不至,让林徽因重新获得了"父爱",在"父爱"的关怀下,逐渐走出生活的困境 。
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与陆小曼再婚后,深感内疚与不安,认为徐志摩是追自己不得,转而与陆小曼结婚 。
1927年3月,林徽因写信给胡适,请他代转徐志摩,"请你告诉志摩,……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懂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 。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在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 。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的算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永远纪念着 。"
以前的徐志摩,林徽因现在懂了,只是,过去的事就该翻页,不再重提,念着就好 。
简朴几句,算是为两人往日的爱情纠缠画上了句号,也为林梁关系的更进一步开了路 。
梁思成的才华与品格,对林徽因的爱,以及林梁父辈的交好等,使得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事水到渠成 。
1927年林徽因与梁思成毕业,次年3月,二人结婚 。
新婚之夜,梁思成曾问林徽因:"你为什么选择的人是我?"
林徽因回答说:"这个问题我要用一生往返答,你预备好了吗?"
婚后,梁思成夫妇辗转全国各地,测绘考察,致力于祖国的建筑事业 。
携手向前,彼此成就 。
有人说,林徽因深爱的人永远是徐志摩,梁思成只是综合权衡下的合适人选 。
也有人说,林梁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惺惺相惜 。
毕竟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两厢情愿?
其实并不重要 。
爱情向左,婚姻向右,本就是常态 。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爱情是"知觉"的产物,婚姻则是"思维"的产物 。
爱情与婚姻的斡旋,是伴随着"知觉情感"与"思维理智"的较量而展开的 。
于十六岁的林徽因而言,爱是朦胧、纯粹的,不会受任何其他事物的干扰 。因此,所有符合她"知觉"情感的需求"徐志摩"们,都可能成为她倾慕的对象 。
【婚姻向右|基于史料与心理学 爱情向左婚姻往右】随着林徽因的成长,理性思维的逐步构建,林徽因在恋人的抉择,特殊是配偶的选择上,必然会倾向于价值匹配、志趣相投、目标相仿的"梁思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