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跨年,吃着尴尬的年夜饭,感叹逐年失去的年味儿

当代年轻人跨年,吃着尴尬的年夜饭,感叹逐年失去的年味儿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每到过年总会有人感叹一句——越来越没年味儿了 。
若你问“你觉得什么时候最有年味?”
回答不例外都是:小时候 。
父母谈起年味儿,总说小时候,
那时候一年到头吃不到肉,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穿一年 。
“过年就是吃肉的日子,和穿新衣服的日子 。”
还能拿到一块钱压岁钱,到街上去买几个麦芽糖吃 。
80后谈年,想起的都是在土里埋鞭炮的时光,住在附近的小孩不管认不熟悉,都会很自然地参与进来 。
拿到手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收了去,但也会给个两张随便花 。
这意味着,平时不让吃的小食可以随便吃,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打街机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
90后谈年,就是除夕晚上吃完饭后,市里组织的一场烟花秀,
许多人很早就散步到最佳的观景地,把好的位置都霸占了 。
但自己最好的位置一直是父亲的肩头 。
别人给的压岁钱很少被父母扣押,任自己存在存钱罐里,然后在第二年里全部不知所踪 。
假如认真思索“小时候”这三个字,感觉出来的好像不止是对儿时年的回味 。
其中夹杂的,还有对长大的无奈 。
比起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倒不如说,长大后的年越来越不讨喜了 。
一、新年跟“新的一年”无关自从失去放烟火的活动后,能感受到“年来了”的仿佛就只剩下春晚 。
房子里的人比平时更多,却弥漫着“生疏的尴尬”,以及“无奈的无聊” 。
父母还会固执地把所有晚辈囚禁在屋内,拒绝他们出门与朋友跨年的哀求 。
因为“除夕夜,就是要团圆,少一个都不叫团圆 。”
可看着百无聊赖玩手机的亲戚,与吃完饭就再没露过面、在卧室里霸占了自己电脑的小屁孩们 。
实在感受不到任何团圆的温情 。
除夕夜成了漫长的煎熬,除了老一辈,没有一个人的脸上显露过即将迎来新年的喜悦 。
或许我们失去的年味儿中,不止是对长大的无奈,还有对新年虔诚的仪式感 。
如今有的年轻人羡慕起了邻国的新年 。
羡慕他们可以在跨年时与喜欢的人一起逛神庙,看烟火,吃小吃……
而不是硬待在家里听亲戚不知所云的碎碎念 。
抛开文化不同的新鲜感,邻国对新年的仪式感,确实比我们做的更好 。
从跨年到年初,他们会做许多事情以祝福、迎接新的一年 。
比如,除夕当晚,就是他们祛除厄运的日子 。
这时他们会吃上一碗荞麦面,喝上几杯屠苏酒 。
甚至有句幼稚的俗语:“假如不在跨年之前吃完荞麦面,就不能赶走去年的厄运 。”
听起来像是“只要我吃得够快,厄运就追不上我”一般 。
吃完饭、喝完酒以后,许多人会早早地赶往神庙,在12点整时听寺庙敲响108下钟声 。
意为祛除人类的108个烦恼 。
做完这些,去年跟随在自己身后的厄运,就全部被净化祛除了 。
这时,许多年轻人会特意伴随着钟声,在十二点整时烧上新年的第一支香,向神灵祈求今年的保佑 。
仿佛这样就更轻易被神灵听到,以及更有仪式感 。
年轻人的跨年还没结束 。
此时的他们会继承聚在一起喝通宵酒,或早早开车去往东京或是其他城市 。
只为可以一起迎接新年的第一次日出 。
一个人迎接新年日出,在我们这会被看作有情怀,但也挺傻的 。
可假如所有的人都去迎接日出,就有了一种众人狂欢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