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中依靠和习惯哪个更难戒掉,感情中依靠和习惯是一样的吗( 二 )


所谓抱持性环境,是温妮科特提出来的,他说父母的存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似乎一个碗,这个碗隔开了孩子和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孩子在碗中,既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又可以不用直面外部未知的世界 。这个碗,就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 。
人的一生的三次分离,第一次是出生,从生理上和妈妈分离,第二次是从6个月到3岁,被心理学家马勒称为“分离与个性化阶段”,即从生理上分离 。在这个过程中,假如孩子被答应自己尝试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即“力所能及之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他就会很好的建立分离——安全这对平衡的关系,否则,他就会恐惧分离 。第三次是从3岁以后,可能是终生的功课,即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
所以在3岁以前,没有很好的建立分离——安全平衡关系的孩子,成年后在感情中极易陷入依靠模式,因为对于他而言,与相爱之人的捆绑才能带来安全感 。
感情中的依靠,源于“内在小孩”的外部呈现所谓内在小孩是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通俗来说就是另一个你自己,一个被你忽视的自己 。
情感关系中,有两组相对的“内在小孩”,分别是:全情付出型和坐享其成型、施虐型与受虐型 。之所以说是相对,是因为当全情付出型内在小孩正好遇到一个坐享其成型的,他们就似乎被502牢牢的黏在一起,很难分开,即陷入了依靠模式 。
而内在小孩其实都是童年在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 。全情付出型内在小孩必定有一个高兴型的养育者——孩子的事事必躬亲;坐享其成型的内在小孩必然有一个匮乏型的养育者——孩子的需要根本无法满意 。施虐与受虐也是同样的道理 。
感情中的依靠一方,之所以会陷入依靠模式,定是发现了内在小孩上的匹配,这种匹配让他们感到认识,进而感到安全 。
感情中的习惯,源于认识感带来的掌控力习惯的养成,基于不间断的重复,它有两个要害变量: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频率 。也就是说,不间断的重复多了,任何人和任何事都可以被习惯 。这个习惯更常见为认识感,认识感是掌控力的来源,因为未知才会引发恐惊,而人们对于已知的东西,会感到安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习惯养成的两个变量,哪怕只是改变其中一个,就可能改变习惯 。
由以上分析看来,在感情中,依靠和习惯相比,前者是当事人的主动选择,侵入的心理程度较深,自带心理疗愈(可正可负);后者是当事人的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侵入的心理程度较浅,被替代性较强 。
感情中如何戒除依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尝试:
1、认清自己的心理需求,寻求更多样化的满意途径首先,你可以对照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自己的心理需求,看看除了亲密关系,你还有哪些可以满意的途径?比如自我成长、发展情谊、参加同质性团体、寻找心理咨询师等 。
2、成年人的安全感,可以实现自给自足25岁以后,自己对自己的天性满意负责 。比如抱持性环境,你可以做自己的那个碗吗?除了恋人,还有什么(物品)可以?你答应自己做尝试并能接受失败吗?
3、和内在小孩对话,倾听它的心声,带它共同成长【感情中依靠和习惯哪个更难戒掉,感情中依靠和习惯是一样的吗】你可以参加一些内在小孩疗愈的课程,和它对话,倾听它的心声和需要,倾听它的委屈和愤怒,找到它形成的模式 。然后带着它和你一起成长,当然这样的前提条件是,你要找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