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女性最厌恶的话,它排第一( 二 )


更年期是坏事情吗?很多人开始拿不准 , 通常更年期又与隐私紧密相关 , 耻于承认甚至不愿求医成为了常态 。
事实上 , 更年期综合征是有着特定的病理机制的典型身心疾病 。 大约一半女性的更年期症状为轻度 , 通过自我调整可以顺利度过 。 还有一半女性则不那么幸运 , 当更年期症状达到中重度时 , 她们必须求助于医生 。
当她们坐到陈蓉的诊室时 , 她们早已被难以继续隐忍的更年期症状折磨得脆弱不堪 。 陈蓉记得 , 有患者因月经出血量大 , 血色素掉到了只有3克 , 脸色煞白;有患者外阴瘙痒干涩 , 严重影响了夫妻生活与感情;有患者被腿疼折磨 , 一到晚上就疼得难以入眠;有患者总词不达意 , 遇到熟人竟记不起对方的名字;有患者觉得委屈、想哭 , 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
来自家庭与社会的隐形压力 , 压得她们透不过气 。 /图·pexels
来自家庭与社会的隐形压力 , 压得她们透不过气 , 在见到陈蓉的那一刻心中的压抑感全部喷薄而出 , 之前 , 并没有人耐心听她们倾诉 。
“更年期治愈的 , 不只是患者的身体 , 也是心灵;更年期治愈的 , 不只是患者 , 也有一名女医生” , 这似乎是陈蓉在这个阶段的写照 。 在她看来 , 医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病例 , 那背后却是一段段迥然不同的女性人生 。
更年期是女性第二个青春
谈及现代女性对更年期知识的渴求 , 这种欲望不仅仅在即将或已经迈入更年期的女性中存在 , 更年轻的女孩们也产生了兴趣 。 陈蓉很惊喜 , 这无疑是在甩掉更年期污名化上又添了一把力 。
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在做医学科普上不仅科学严谨 , 而且悲天悯人 , 经常被外界评价为“一颗人文心 , 一副科学脑” 。 陈蓉亦是如此 。
“我曾犹豫过书中要不要专门大量介绍雌激素、孕激素等诸如此类的医学名词 , 大家能不能看明白 , 是我起初很担心的问题 。 ”陈蓉最终还是将这些一般只出现在检查报告单中的医学名词逐一进行了讲解 。 要给更年期去除社会语境下被曲解的意义 , 首先就要跨越横亘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高山 , 虽然陈蓉也明白 , 让社会平静理性地对待和接纳更年期仍需时日 , 但她愿意一次又一次地用专业知识为这一天的到来多做一点努力 。
陈蓉从受精卵开始讲起 , 从性别分化到胎儿六七周时男女发育分道扬镳 , 此后 , 女孩一生的生理变化犹如一场大戏 , 在体内静悄悄地上演 , 而这场大戏的总导演就是女性的内分泌系统 。 在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中的主要激素就像一个个小精灵 , “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调控系统 , 精准地调度女性生育系统的周期性活动” 。
社会应当给予更年期女性更大的善意 。 /图·视觉中国
人们对物化女性的惯常表现之一 , 是对女性审美过度追求年轻的样貌与曼妙的身材 , 对更年期女性则嘲讽其为半老徐娘 。 当人们了解一点激素知识 , 就会明白 , 年轻女孩肤白貌美、丰乳肥臀 , 很大程度上是拜雌激素所赐;更年期女性则是因卵巢功能的衰退导致雌激素无法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 而是忽高忽低 , 波动性降低 。 一个过于强调年轻、貌美、苗条的社会 , 忽略了正常的生理变化 , 就容易导致女性过度整容、乱服保健品 。 这一方面对女性健康不利 , 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对更年期女性的精神歧视 。
有位知名妇产科教授曾这样描述人们对更年期的误读:“更年期即意味着衰老、病痛、他人嫌恶……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根深蒂固 。 这个时期的女性似乎是多余的 , 说某人到了更年期简直就是一种侮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