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历史主人公 高山流水历史典故( 二 )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 。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 。 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 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

高山流水历史主人公  高山流水历史典故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名曲《高山流水》背后的典故你知道吗?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是与当时“士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 。 很多士人国家观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诸侯国 。 这些恃才之士在各国间流动频繁,他们莫不企盼明主知遇 。
他们希望能遇见象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诸侯王公,从而一展胸中所学 。 这几乎是几千年来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 然而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 。 更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或隐身市肆,有的则终老山林 。 由此可见,《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就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 。 所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当在情理之中了 。
这么说来,友谊倒在其次了 。 所以本篇称,《高山流水》为千百年来被善意地无限夸大了的友谊 。 能引起人们无限向往的乐曲和友谊,也许并非故事的本味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