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绘画:中国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四 )


今天学者提到的古代地理学家,如裴秀、晏谟、李吉甫、沈括、徐霞客等,其地理学家身份是今人的描述——他们的主业,在当时当然不是地理或制图,而多是官员、文人 。
山水画家,都有一身地理本领地图不幸绘画幸 。
我们可以发现,自裴秀时代到明中期,地图绘制几乎原地踏步的情况下——中国绘画,尤其是跟地理关系密切的山水画,达到登峰造极之境 。
外行一样望去,各种山水画傻傻分不清,实际上不同山地的地貌、构造类型,均有对应笔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皴」(皴,音cūn) 。
「 皴法 」 是传统山水画呈现山石的技法 。它们的名称听起来非常形象: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折带皴、卷云皴、解索皴、米点皴、荷叶皴 。
皴原本形容皮肤冻裂的状态,在地质构造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对应——褶皱 。
一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科史家李约瑟早指出,宋代画家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有一处描绘十分典型的背斜地貌 。有人说,中国山水画中有「皴」成千上万,而使用较多的有二十余种 。
李公麟《龙眠山庄图》中的背斜地貌
|1986年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李时珍故里|
清人郑绩在著名的画法理论著作《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提到,「皴」主要分16种:
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日荷叶、曰牛毛、曰解索、曰鬼皮、曰乱柴 。披麻皴 画面如乱麻披散,用于表现土质山、质疏松的岩石,尤其是冰川作用或颇为陡峭的山坡;代表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披麻皴画面|
|现实中的褶皱,是“披麻皴”的原型|
斧劈皴示意 图源:意外艺术▽
斧劈皴 画面如斧头劈木的断面,用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断裂角状岩;代表作为马远《踏歌图》
折带皴 画面如褶皱的布带,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代表作倪瓒《枫落吴江图》
卷云皴 以粗阔扭曲的线条,描绘山石轮廓,再用干湿浓淡不同的墨色,层层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纹理,尤其用于描绘被侵蚀的杂乱的片岩;代表作郭熙《早春图》
解索皴 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解锁皴,用于表现火成侵入岩、花岗岩类山峰; 代表王蒙《青卞隐居图》
米点皴 又叫雨点皴、豆瓣皴,一般用于表现南方湿润地区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的景象 。米点皴是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后独创的产物 。其中米芾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的点形略小,称小米点 。代表作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大米点皴▽
小米点皴▽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而得名,用于表现流水侵蚀多沟壑的山坡 。代表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此外,还有牛毛皴用于表现浑圆剥落的火成岩;破网皴画面如柴枝乱叠,又叫乱柴皴,用于表现节理不规则、被风日侵蚀的花岗岩;马牙皴垂直节理角状岩或带矿物晶体岩石;鬼脸皴、骷髅皴用于表现侵蚀严重的花岗岩 。
|主要皴法图解,图源:顾爷|
《千里江山》与《清明上河》:自然PK人文今天我们常说,古代中国山水画重写意,而非写实,但这仍不影响许多绘画对地理和地图的贡献 。除了皴法对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的描绘,我们还能从古人的记述中看到地图与山水画的不解之缘 。
唐代《历代名画记》所收录的作品中,戴逵《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庐山图》、佚名《天台山图》、戴勃《九州名山图》、释惠远《江淮名山图》,显然都是对某一区域景观的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