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钟磬这些古乐器,在现代的乐队里除了偶尔猎奇点缀,发思古之幽情以外,几乎已经绝迹 。但在古代却是主要的乐器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1973年9月下旬,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洹水南岸发现了一个殷代石磬 。它用灰色岩石作原料,两面都饰有张口欲吞、精致逼真的虎形花纹 。仅就美工而论,它已不失为一件古色古香的珍品 。其实它在商朝,是只有帝胄王族才配享用的高级乐器 。
文章插图
其悬孔上方两侧被悬绳长年磨损的印记,磬面的累累敲痕,标志着它曾于石城金阙之中,饱览钟鸣鼎食的景象 。除了石磬以外,后来还出现了玉磬,制作工艺也愈加精巧 。
文章插图
二、古人如何对磬进行调音?在春秋时期就有专门造磬的工匠,叫做“磬氏” 。他们有一套造磬的经验,譬如对于校音,就有“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的方法 。
就是说当石磬的发音频率太高时,通过磨磬体的两面,使它变薄,以便降低振动频率 。当磬体发声的频率太低时,就磨它的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从而可以提高振动频率,获得所需的磬声 。
学过物理学的人,了解这点并不很难,但是在三千年前要总结出这套规律却非同小可 。有了这种保证“音准”、准确把握音调高度的经验,古代人才能欣赏到说耳的磐声 。
三、“编钟”和“编磬”古时的钟、磬,不但单独撞击,远在商周时代就出现了所谓“编钟”或“编磬” 。就是说把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或磬)相次编排起来,悬挂在一个专门的架子(称为“虚”)上 。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打击起来,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这种组合乐器的演奏,显然是需要相当的技巧 。据《周礼》上说,那时还专门设有乐师教授 。
1978年,湖北省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的曾侯乙墓,出土几组编钟,大小64件,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六个青铜铸造的佩剑武士,双手支托着钟架横梁 。整个遗物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蔚为奇观 。尤其奇妙的是,只要准确敲击钟上两个不同的标音位置(正面和一侧),每一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 。上中层编钟发音清脆嘹亮,给人以明快之感,下层编钟则深沉宽宏,浑厚朴实 。
此外,河南信阳出土的一套十三枚春秋末期的编钟,每口钟同样能发两个音 。敲击钟体隧部,钟发一个音,敲击它的鼓部,又发另一个音;两个音的频率之比大多是一比一点二左右 。科研人员发现,钟体上某些部位有磨、锉的痕迹,调音方法符合声学规律 。
可见在钟的制造上,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创造 。周朝时把制钟的人叫“凫氏”,《考工记》把他们的经验体会记载下来,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
四、古乐钟为何要做成像片瓦合在一起那样形状那时候,钟用青铜铸造,为了求得好的发音效果,他们摸索出了铜锡的配方比例以六比一为佳的经验数据 。特别是他们知道“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发现了钟体厚薄、钟口大小与其振动、发音的频率高低、清浊、抑扬急郁之间的关系 。它还说:“钟已(太的意思)厚则石,已薄则播 。”就是说钟太厚则声音太闷,不明快,太薄则声音太散,不结实,均于音色不利 。关于响度及它和传播距离的关系,《考工记》里也提到“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这些都是符合于声学原理的 。
- 长篇小说长江三部曲全集 爱情三部曲是哪三部曲:中国都有哪些著名的三部曲长篇小说?
- 国际:五角大楼狂猜中国核弹头
- 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 世界上有龙吗证据图片,古代中国真的存在过龙这种生物吗?
- 菲律宾总人口有多少 菲律宾面积相当于中国
- 中国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是谁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谁
- 美国放宽对33国入境禁令 包括中国吗?
- 浮躁的中国 浮躁的中国社会
- 手机充值卡怎么充值:中国移动充值卡如何使用?
-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中国什么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什么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