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二 )


风雨桥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若是能去到每个村寨 , 会发现贵州的大部分村寨都修建有风雨桥 ,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 , 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 , 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 据传 , 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 , 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
风雨桥又称花桥、福桥 , 由桥、塔、亭组成 , 全用木料筑成 , 桥面铺板 , 两旁设栏杆、长凳 , 桥顶盖瓦 , 形成长廊式走道 。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 , 有多层 , 檐角飞翘 , 顶有宝葫芦等装饰 , 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 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 , 故名风雨桥 。
风雨桥 , 都是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 , 建桥时 , 不用一颗铁钉 , 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 , 以榫衔接 , 斜穿直套 。 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 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拦门酒 , 是苗家山寨的一种古老的习俗 , 苗家娶亲嫁女 , 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 。 好客的主人和贤惠大方的亲朋戚友 , 总是要把这门喜事办得体面热闹 , 同时也总是要借个良好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富有 , 广交朋友 。 主人把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包谷烧酒 , 请来寨子里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师 , 在自家的大门口摆下大方桌 , 桌子上摆满了一碗碗喷着清香的美酒 。 客人来时 , 由主管把门的族老首先唱讲贺词 , 然后 , 客人中最年长且声望高的长者唱答谢词 。 如今很多苗寨都恢复了这一古老的传统 , 在贵客来时都会以隆重的拦门酒 , 并配以载歌载舞 , 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苗寨的千人长桌宴 , 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 , 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 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 。 左边是主人座位 , 右边是客人座位 。 主客相对 , 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反排木鼓舞 , 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 , 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 , 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 , 披荆斩棘 , 长途迁徙 , 开辟疆土 , 围栏打猎 , 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 这种舞蹈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 , 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 , 由后人沿袭至今 。 木鼓舞是反排规模隆重的祭祖舞蹈 , 人们随着木鼓鼓点 , 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 , 动作粗犷豪放 , 洒脱和谐 , 潇洒刚劲 , 激越豪迈 , 热情奔放 , 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 她是苗族舞蹈的精华 , 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 , 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 1990年反排木鼓舞表演队到中南海演出 , 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 , 后到英、美、加、意以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 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遐迩闻名 , 誉满海外 。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风俗

文章插图

苗族龙舟竞渡 , 具有悠久的历史 , 明(嘉靖)《贵州通志》卷三“风俗”记载:“镇远府端阳竞渡 。 府临河水 , 舟楫便利 , 居人先期造龙船 , 绘画首尾 , 集众搬演居戏 。 以箬裹米为粽 , 弃水中 。 拽船争先得渡者 , 是岁做事俱利焉” 。 龙船节 , 是流行于黔东南的台江、凯里一带的节日 。 苗族的端午节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 居住黔东南的台江、凯里、剑河、施秉、镇远等县的苗族也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风俗 。 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 , 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 , 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 , 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 , 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桨之地 。 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桨的 , 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桨 。 村寨在龙船节结束时 , 必须挑全村最肥大的猪 , 宰后请全寨聚餐一次 , 以酬谢全村对龙船节的支持 。 龙船节期间 , 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 , 除竞船外 , 还有赛马、斗牛、斗雀、吹笙、青年男女对歌、游方、踩鼓等民俗活动 , 一直进行到深夜 , 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