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的选择,都值得尊重与支持( 三 )



关于生与死 , 请推荐一部对您最有启发的书籍或影视作品 , 理由是?
陈蒙蒙:推荐阅读《最好的告别》 , 这是一本探讨生、老、病、死的书 。 这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医生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告诉你 , 人之衰亡如同日出日落 , 当我们在应用先进的医学技术手段尽可能延长生命的同时 , 也为人类制造了一个新的困难:如何死亡 。
设想 , 有一天你走到生命尽头 , 你希望做胸外按压甚至电击进行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有创治疗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 , 你愿意通过胃管进食吗?如果你失去意识和记忆 , 你还愿以机械的物理形态存活吗?
什么是“好的死亡”?不管选择好死还是苟活 , 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 都值得尊重与支持 。 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精神需要 , 让他自己去决策治疗的措施 , 活成他想要的样子 。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 , 家庭和朋友应给予他足够的陪伴和支持 , 让他带着爱和尊严 , 优雅而体面地转身告别 。
范桄博:成年以后 , 读到的书 , 是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 我很喜欢她的文字 , 她的表达方式 。 人生的智慧 , 不仅仅是岁月的累积 , 更应当饱含着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 杨绛先生是有着大智慧的人 , 她对于生老病死的感悟 , 她对生老病死的讲述 , 可以让我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 看到周围的人 , 看到整个世界 。
王静:我非常喜欢一个电影《寻梦环游记》 , 这是一部生命教育的电影 , 适合成年人和小朋友观看 。 它打动我的原因 , 是活着的人与已经去世祖先之间的情感联结 。 无论在与不在 , 留下的 , 是爱 , 是记得 , 这就够了 。

或早或晚 , 人人都将面对疾病、衰老、失能、终点 , 在您看来 , 有什么方式和办法可以面对“死亡恐惧”?
陈蒙蒙:在安宁疗护临床工作当中 , 大部分患者都离终点很近 , 在靠近死亡的过程中 , 都会过多过少地产生死亡恐惧 。 在病房中 , 我们经常通过回忆录或者尊严疗法来帮助患者面对死亡恐惧 。 试着开始一场正式的谈话 , 让患者描述自己一生中的点点滴滴 , 重点提炼患者最自豪的事情、最难忘的事情、最有意义的事情及最感动的事情等等 , 这样的回忆与记录可以帮助患者唤起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同 。
一旦自己生命价值得到肯定 , 就可以生发出一种成就感 , 这种积极心态对抵御死亡恐惧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同时 , 我们还会引导患者在生命尽头去道爱、道谢、道歉、道别 , 经历这些过程之后 , 像是给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 虽深情不舍 , 但无憾此生 。
范桄博:未知带来恐惧 。 面对“死亡恐惧” , 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认识死亡 。 在一些传统的或者宗教的观念里 , 死亡是面对审判 , 或是无尽轮回 , 或是另类存在……这些理念都在帮助我们认识死亡 , 但是我们的生死观很难做到统一 , 也不存在对错 。
消灭恐惧的方式 , 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自己对生死的诉求当中 , 有人希望“走时不要痛苦” , 有人希望“走时不留遗憾” , 有人希望“走得默默无闻” , 有人希望“走得轰轰烈烈”……实现这些“希望” , 有理性的哲学 , 也有感性的意念 。 但是终究需要我们行动起来 , 过好这一生 , 有理有情 , 面对死亡时 , 也许就不再恐惧了!
王静:关于生命最终阶段的安宁疗护工作 , 已经在我国医疗行业开展起来 , 我也有幸学习过相关的知识 , 曾经畅想: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走到了最后的终点 , 我一定是带着安心、满足闭上眼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