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康后还是一直咳嗽,该怎么选中药?中医支招( 二 )


治法:疏风清肺 , 润燥止咳 。
方药:桑杏汤 。
①方药组成: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②随症加减:表证较重者 , 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 , 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 , 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 , 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 , 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 , 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 , 咽干鼻燥 , 兼有恶寒发热 , 头痛无汗 , 舌苔薄白而于等症 。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 , 润而不凉为原则 , 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 若恶寒甚、无汗 , 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
③用法水400毫升 , 煮取200毫升 , 顿服之 。 重者再作服 。
推荐中成药:秋梨润肺膏、蛇胆川贝枇杷膏
阳康后还是一直咳嗽,该怎么选中药?中医支招
文章图片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 , 尤以晨起咳甚 , 咳声重浊 , 痰多 , 痰粘腻或稠厚成块 , 色白或带灰色 , 胸闷气憋 , 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 。 常伴体
倦 , 脘痞 , 腹胀 , 大便时溏 , 舌苔白腻 , 脉濡滑 。
治法:燥湿化痰 , 理气止咳 。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
①方药组成:莱菔子15g、茯苓15g、法半夏12g、苏子10g、紫菀10g、杏仁10g、苏子10g、白芥子6g、璇覆花3g
②随症加减:胸闷脘痞者 , 可加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化痰;若寒痰较重 , 痰粘白如泡沫 , 怯寒背冷 , 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 , 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兼有表寒者 , 加紫苏、荆芥、防风解表散寒 。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
③用法:水煎服 , 每天1剂 , 分为早晚两次服用 。
推荐中成药:陈夏六君子丸、二陈丸、桂龙咳喘宁
2、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急促 , 或喉中有痰声 , 痰多稠粘或为黄痰 , 咳吐不爽 , 或痰有热腥味 , 或咳吐血痰 , 胸胁胀满 , 或咳引胸痛 , 面赤 , 或有身热 , 口干欲饮 , 舌苔薄黄腻 , 舌质红 , 脉滑数 。
治法:清热肃肺 , 化痰止咳 。
方药:清金化痰汤 。
①方药组成:黄芩、栀子各4.5克桔梗6克麦门冬(去心)贝母、橘红、茯苓各 , 9克桑皮、知母、瓜蒌仁(炒)各3克甘草1.2克
②随症加减:若痰热郁蒸 , 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 , 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 , 痰涌 , 便秘者 , 加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通腑化痰;痰热伤津 , 咳痰不爽 , 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
③用法:用水400毫升 , 煎至320毫升 , 食后服 。
推荐中成药:二母宁嗽丸、橘红丸、清肺化痰丸
3、肝火犯肺
症状:上气咳逆阵作 , 咳时面赤 , 常感痰滞咽喉 , 咯之难出 , 量少质粘 , 或痰如絮状 , 咳引胸胁胀痛 , 咽干口苦 。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 舌红或舌边尖红 , 舌苔薄黄少津 , 脉弦数 。
治法:清肝泻火 , 化痰止咳 。
方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
①方药组成:黄芩10g、桑白皮12g、地骨皮10g、甘草6g、青黛12g、海蛤壳10g
②随症加减: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肝泻火;胸闷气逆者加葶苈子、瓜蒌、枳壳利气降逆;咳引胁痛者 , 加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 , 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热伤津 , 咽燥口干 , 咳嗽日久不减 , 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